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孩子不是「不會」,只是還不知道「怎麼做」!

孩子不是「不會」,只是還不知道「怎麼做」!

請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不會呢?」
「你到底要媽咪說幾次?」
「就是這樣,很簡單啊!」
……你常對孩子說這些充滿負面情緒的話嗎?

每天除了照顧小孩還得兼顧工作,說話的語氣就常會不自覺地變成這樣。

當孩子逐漸習慣這種說話方式,就會慢慢地養成消極敷衍的心態,這樣豈不是很糟嗎?

老是被罵的孩子,真的是不會做嗎?難道一直被罵,他都不會想改嗎?還是他只是不想照著大人說的去做呢?

別把孩子想得那麼糟!孩子們只要過了一歲,就算你不說,他也會急著告訴你:「我會!」、「我要自己做!」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變得不願意自己做呢?

人體有隨意肌和不隨意肌這二種肌肉,隨意肌是依個人意志運動的肌肉。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的時候,代表孩子的意志正強烈地開始運作。孩子內心想要自己做的意願也正開始高漲。

不過,這時候的孩子還無法自由運用隨意肌。就算「想做」,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不是「不會做」,只是不知道「怎麼做」。

因此,大人必須告訴他們「怎麼做」,但是要讓孩子明白怎麼做,其實並不容易。

想告訴孩子「怎麼做」,必須有技巧地「做給他們看」。有些人教導孩子做法時,總錯把孩子當成是與自己一樣的大人,匆促地做了一次,就對孩子說:「你會了吧?」他們不了解孩子根本沒聽懂,卻又生氣地責備孩子:「你怎麼都學不會呢!」

某位從事幼保工作的老師曾與我分享過她的親身經驗。

大人總以為既然自己做得到,孩子一定也沒問題。於是常對他們說:「你會了吧!自己好好做喔!」如果情況不如他們所預期,便開始感到煩躁,甚至大聲斥責。結果等孩子嚇哭了,一直說對不起時,大人反而還更生氣,罵孩子:「不要再說對不起了!」說來慚愧,像這樣的情況,我也有過好幾次經驗。「怎麼又來了?」事後我常為我自己說的話感到很後悔。

某天,在別人的介紹下,看了相良小姐的著作《媽媽,教教我怎麼自己做》(講談社),透過書中舉出的諸多事例,我才了解孩子不是「不會做」,只是不知道「怎麼做」。所有的事例都有個共通點,只要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每個孩子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了解這件事後,我告訴自己,在教孩子的時候,除了要常對他們說:「要這樣做喔,知道嗎?」,還要身體力行。例如讓他們看怎麼擰乾濕抹布、孩子漱口時,要站在旁邊讓他們看看我怎麼把水含在嘴裡。沒想到這麼做之後,我變得更有耐性去「等待」孩子了解。

現在,我能夠發現孩子們對什麼感到有興趣,對什麼會很投入。這麼一來,根本沒有生氣的必要。過去我常過度干涉太瑣碎的事,對不需要生氣的事也輕易發怒,想到這裡就覺得很對不起孩子們,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大槻英美)

傾聽孩子的主張,回應孩子的心聲,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心態,重新思考做法,孩子也會有所改變。而且你也會跟著改變,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能忍耐與體貼,很不可思議吧!

「我想自己做,但我做不好!」、「到底該怎樣做?教教我該怎麼做!」面對獨力奮鬥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做給他看」的技巧,就會產生「沒關係!我幫你做!」和「你為什麼不會呢?」這二種錯誤的心態。

孩子因為「還不會做」而處於弱勢,而「已經會做」的大人則占上風。強者經常忽視弱者的願望、煩惱或哀傷。來到這世上才幾年的孩子「不知道怎麼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大人不該強迫孩子配合自己的生活步調,全權掌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孩子因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而感到困惑。他們只是希望「你教他該怎麼做」。你代替他做或是對他發脾氣只會讓他們感到很傷心。貼近孩子的心,想想該如何讓他們了解「怎麼做」。再透過「做給他看」的教育技巧,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孩子會從失敗中學會,所以請勿輕易動怒!

不是邊糾正邊教,而是「邊教,邊被教」。

蒙特梭利女士參加某場需要口譯的演講時曾提及「邊教,邊被教。」口譯員以為自己沒聽懂,於是反問了一次:「什麼?」

只見蒙特梭利女士緩緩地又說了一遍:「邊教,邊被教。」乍聽之下好像不難懂,但意思卻無法連貫,因此口譯員又再問道:「什麼?」這位口譯員認為,蒙特梭利教育是將孩子的自由列為最優先,所以聽到蒙特梭利女士一連說了二次「教」,一時間反應不過來,不禁連連提出疑問。

蒙特梭利女士微笑地說:「不要邊糾正邊教,而是要邊教邊與孩子對話。」

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二種訊息。第一,大人無心的糾正會使孩子關上心門。第二,教導孩子必須有堅定的耐心。

有時候,就算用最簡單的方式慢慢教,孩子也不一定懂。但是,我們不應該因為孩子聽不懂,就立刻糾正他。

就算方法正確,也不能強迫孩子接受,當下聽不懂也沒關係,改天再找適當的機會,重新做給他看。這的確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我告訴家長們「做給孩子看的方法」後,有位媽媽告訴我她的感想。

聽到您說教導孩子要默默地、慢慢地以行動表示,老實說我真的很驚訝。這也讓我想起過去每每在教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我總是邊說邊生氣。

各位一定覺得這位媽媽還真坦白,而且滿懂得反省!大人教孩子事情的時候,如果也像教大人那樣先用口述說明,當然會行不通。因為孩子的理解力不如大人,而且孩子還無法自由運用隨意肌去達成目標,所以動作會更緩慢。若大人不了解孩子這種生理的侷限,一定會馬上動怒,就像這位媽媽一樣,邊教孩子邊生氣,其實很多大人都是這樣。

另一位媽媽也覺得「邊教,邊被教」是種新奇的體驗。

不動口,只要默默地做給孩子看。但我就是會不自覺地插手,告訴孩子:「你做錯了!這樣才對。」到最後甚至還會跟孩子說:「算了!算了!」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邊糾正邊教」。其實不只這位媽媽,大部分的大人都習慣邊糾正邊教,導致大人越來越焦躁,孩子也開始拒絕接受教導。這種惡性循環在大人與孩子之間只會造成爭執而已。

蒙特梭利女士曾說:「大人與孩子之間就算感情深厚,也常會處於鬥爭的狀態。」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不過近年來,教育界卻也被「被教,再教。」的歪理所控制。有些老師或父母以尊重孩子的自發性,或鼓勵他們從錯誤中找尋自我為藉口,逃避教導孩子的責任。從小寶寶在地上爬到用雙腳行走的過程,可以驗證這種教育方針是否正確。

小寶寶用盡全身的力量讓自己用雙腳站立,慢慢地學習怎麼走路。雖然總是馬上就跌倒,但不管跌倒幾次,他們都會再站起來繼續嘗試,真令人感動。自然的力量引導孩子學會「走路」。「自然」不會責怪孩子「為什麼跌倒了?」也不會糾正他們「不是那樣走,應該這樣走才對!」反而會在孩子每次跌倒的時候不斷為他們「加油」。就算失敗,也只會激勵孩子「再一次!」、「再一次!」

當他們學會用雙腳移動身體,雙手就變得更自由,並開始試著用「手」去探索世界。孩子懂得運用「雙手」後,就開始進入大人們創造的文化世界。為了在複雜的世界裡存活,孩子必須學習「如何運用雙手」,教導他們就成了大人的責任。在這之前,「自然」是孩子們最棒的老師,此後大人就是他們的老師。大人必須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動逐一透過簡單的方式教給孩子。

大人有「教導」孩子的義務。但,現今的社會卻主張「被動」的教育謬論,加上幾乎全自動化的生活環境,使得越來越多人認為就算不教也沒關係。大人們已經漸漸忘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教導孩子什麼。

孩子們想學會「怎麼做」,不管是怎麼穿脫衣服、怎麼吃飯、怎麼整理、怎麼打掃或洗衣服、怎麼打招呼及其他禮節,這些他們真的都很想知道。但是大人們卻搶著替他們做,買英語教學DVD,要他們乖乖坐在電視機前看,甚至親自開車送他們去學才藝。

幼兒期最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日常生活中的事。教導的過程中就算出現失敗的情況,也請以耐心與愛心,守護、鼓勵他們直到成功為止。

當你忍不住想生氣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邊教,邊被教」

文章來自《放手讓孩子做》一書當中
作者:相良敦子 譯者:連雪雅 出版社:三采
網址來源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show_series.php?item=0010421423&page=1
圖片來源http://www.yuerzaixian.com/html/yezs/zj/2554.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