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今天感冒好多了,倒是妹妹昨晚睡睡醒醒的,今早還是盧,動不動就哭,媽媽只好帶去看醫生,結果妹妹感冒了,喉嚨輕微地發炎,氣管、胃腸都OK,應該不至於吵成這樣吧。
午餐時,妹妹還是動不動大哭,麵也不吃,最後沒則,快快回家吃藥睡覺覺。吃了藥,妹妹快快入睡,但還是常常哭醒。下午3點,妹妹醒來大哭,媽媽看到妹妹上嘴唇傷口化膿,終於找到妹妺盧的真兇,趕緊幫妹妺擦精油及護理凝膏,妹妹又入睡。爾後妹妹哭醒,又噴了口腔清香劑消毒,妹妹睡到4點半依然哭著醒來,猜想是肚子餓,泡了瓶牛奶喝。
清醒後,跟媽媽哥哥玩了會地墊拼圖,妹妹又開始哭哭了,於是我們出門吃晚餐。哥哥聽到媽媽說明天請假,不上課,哥哥說「我要上課」「那你要帶口罩上課嗎?」「好,我要帶口罩上課」
本來打算如哥哥願,可是妹妹晚餐不但不捧場,吃沒幾口,依然動不動就哭。媽媽想想還是算了。哥哥依舊想去上課,甚至連媽媽陪妹妹在外面等,差點就答應了。
2008年10月12日 星期日
2008年10月11日 星期六
澎湖縣95年度公私立幼稚園『幼兒語文學習系列研習會』紀錄
出處: http://140.127.253.7/~kid/act/03/0520.doc
研習日期:95年5月20日
研習地點:澎湖縣特殊教育綜合館演藝廳
演講人: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 陳淑琴教授
車籠埔實驗國民小學 李英瑞校長
車籠埔實驗國民小學 張瑋玲老師
紀 錄:
研習會紀錄
一、 早期讀寫發展
1. 孩子應何時開始學習閱讀與書寫?
孩子第一語言的學習:聽說讀寫的過程都是一樣的,需要長年累月的蘊釀與發展。
2. 早期讀寫發展的迷思
迷思之一:口說語言先於書寫語言的發展→
NO!因為書寫能力是和身體的肢體發展同時進行的,口說語言與書寫語言的發展是同時並行的。大約孩子在一歲半時,已經可以開始握筆、塗鴉了!早期塗鴉就是一種書寫的模式,孩子一團亂的塗鴉已經具有溝通和表達的型態。愛因斯坦小時候也是不說話,大家都以為他是啞巴,但二歲半時第一句話是:「牛奶太燙了!」『孩子有一百種語言』,老師們是否思考過「孩子的優勢感官是什麼?」口說語言與書寫語言的發展兩者之間沒有先後,而是相輔相成的。
迷思之二:兒童的口語學習是自然天成的,但是閱讀與書寫知識的獲得,卻必須透過直接的教導→
NO!自然天成的條件是需要許多的社會互動。調整吸收內化的過程,需要足夠的社會互動,例如家庭中、班級上老師給予孩子的回饋。以育幼院的孩子為例,育幼院的小嬰兒很快就學會自己握奶瓶,但是語言發展比較慢,因為沒有人幫孩子餵、和孩子互動。身為幼教老師碎碎念就是特質,一定要不斷的提醒孩子,類似鷹架的功能。父母經常性的和孩子閱讀,可以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老師與家長應在學前及學齡階段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迷思之三:幼兒在書面語言學習發生之前,身心理發展必須到達某種預備程度→以皮亞傑的理論而言,這句話是沒有錯的,但是:
1因皮亞傑是以自己三個孩子為樣本,
2那是在一種不自然的環境之下,
3五六十年前的孩子身心靈的發展與刺激和現今的孩子是不同的。
可以鼓勵孩子創作及功能性的書寫經驗(例如簽到),而非以練習簿來練習寫自己的名字。【題外話:希望國幼班的經費是拿去買直接的東西,如繪本、教具,而非買電腦。從各個學校國幼班經費的運用方向,就可以看出老師們的概念】閱讀與語言是很重要的,就算數學也需要語言能力的輔佐(舉百米賽跑的故事為例:媽媽,為什麼一百顆米要賽跑?)圖書對孩子是很重要的,透過圖書可以讓孩子在自然的情境中發展孩子的知識,例如『好餓的毛毛蟲』繪本中表達了很多概念的學習,而非直接去告訴孩子,故繪本是「知識故事化」非常好的一種方式。『方眼男孩』也是一本很好的引導書、『棕色的熊』繪本提供語言的學習:句型的不斷重複→可預測性,讓孩子可以接下去、『假如你給老鼠一片餅乾』→假設語法的學習、『三隻小豬』→情節的重複……。
(題外話:台灣的文學創作很精美且有創意,可惜的是和幼教有點脫離)
二、 學齡前幼兒與圖書
1. 圖書與語言的學習
2. 從圖書裡學習新詞彙→
(1) 圖書的特性和詞彙學習
辭彙領域比較廣,有系統的介紹語法、語用與語意,拓展孩子知識的範圍,都是圖書可以提供給孩子的。
故事書經驗與整體性語言發展→新的辭彙、脫離情境的語言、比一般所使用的語言還要更正式的語言。口說語言不能是書寫語言!
增加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力、語音趨辨能力。
例如「方向」這類抽象的詞彙,很難具體的告訴孩子什麼是方向,孩子理解可能是根據書中被使用的情境來推斷,所以如何引導孩子投入書中很重要。重複性會幫助小朋友去了解、推斷詞彙的意義。
(2) 透過故事書增進…
a. ex戲水桌使用漏斗,老師用「直接的講解方式」告訴孩子,介紹漏斗的特性,孩子後續有很多時間去操作來體會,藉此了解那些老師剛所講的辭彙的意思。
b. 故事閱讀情境中詞彙意義的明確引導
(a)指稱插畫(b)討論(c)擬聲法
3. 故事經驗與整體性語言發展→
Ø 圖書能提供相當複雜的抽離情境語言的示範
Ø 故事後的討論→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衝突,幫助幼兒分析角色和事實,當孩子看到故事中的例子,可推知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透過引導幼兒投入事件的預測、協助幼兒在故事事件中和真實生活做連結。
4. 故事書經驗與文本結構知識的發展
Ø 敘述文本(故事結構)→三隻小豬的故事地圖
Ø 解說文本(文本結構)→運用描述、比較因果關係、問題呈現的方式去討論,例子:老虎一文的解說文本
5. 圖書朗讀與語音聲音的敏感度
(1) 音素的切割與讀寫的學習
對語言聲音最小單位的敏感力,在學習朗讀很重要
(2) 運用圖書培養幼兒對音素的知覺敏感度
唸頌兒歌、有音韻的東西
6. 圖書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的來源:
Ø 真實經驗(透過觀察事物、感覺事物以及嘗試動手操作事物)
Ø 圖書
7. 學齡前幼兒的優良圖書
※ 推薦宮西達也的繪本
n 一隻小豬與一百匹狼→讓孩子做創意的思考的學習單:假如我是狼,我會…
n 你看起來很好吃→友愛
n 我好想吃雞→延伸活動:雞蛋的作法
三、 幼兒與書寫
1. 讓書寫看起來像書寫
一個教室裡要有許多情境文字:如物品上的名字、早上來的簽到、經驗圖表、口述語言的轉換(書寫語言)、寫給小朋友看、經常讀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多看、多仿。
2. 文字的書寫學習
Ø 書寫
符號塗寫:從塗鴨到文字→早期塗鴉和書寫的關係是一種回饋,有的塗鴉像圖案的樣子,有的像書寫的型態。
例子1:小女生畫蝴蝶,為蝴蝶寫一個故事
例子2:自畫像畫完後的簽名
雖然是塗鴉,即使三歲大的孩子亦能分辨畫圖和書寫的分別
Ø 仿寫文字
Ø 文字的書寫和練習
Ø 從書寫劇碼中選擇
Ø 要提供紙張和書寫的工具讓孩子去探索
※ 精細動作的發展與手寫
一直到孩子有能力把手靠在桌子上時,才有辦法做手腕的運動,所以不鼓勵讓孩子很早做精細動作,但如果握筆是大動作的塗鴉是ok的,書寫需要手腕的靈活度、手眼的協調能力、掌握三個指頭抓握能力、力道的控制。上臂的力量沒有辦法做精細動作的寫,支力點太低沒有辦法在紙上寫,另外很重要的是空間概念的發展,較小的孩子垂直跟水平的概念混搖不清,方向的概念也尚未具備,所以容易出現字的組織上面太大下面太小,這是是空間概念發展的問題,跟心智的成熟度有關。
總而言之,中文字是字標,孩子要認很多字,所以在幼兒階段比較鼓勵的是把國語基礎打好,因為要精熟國語必須要比較多的努力!
幼稚園經營與管理
台中縣車籠埔國小附幼校長 李英瑞
壹、 關於車籠埔幼兒實驗學校-
● 談設校緣起、目標、課程、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設施……等
影片簡介略【節要如下】
※ 幼稚部課程:透過主題探索的活動來統整
※ 活動歷程:
1. 主題決定─以幼兒生活經驗為核心。
2. 資料蒐集─透過家長的協助,上圖書室、上網查詢、或從報章雜誌等方式尋找資料。
3. 請教專家─有需要時會邀請專家或有專長家長、來接受孩子的訪問及經驗傳達。
4. 共同參與─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主題學習單,並參與校外教學及成果發表活動。
5. 進行戶外教學─讓孩子從中獲得解答,繼而提出更多的問題。
6. 畫設計圖或擬定計畫─以養成及學習計畫的能力。
7. 透過團體討論、分組活動以及經驗分享進行知識的建構。
8. 成果發表─以展覽會、戲劇表演、開幕、闖關遊戲等活動,與大家共享主題的成果及喜悅。
※ 在車籠埔,幼稚部教師必須配合主題教學過程,長期進行教學過程的記實與省思,並持續不斷誠心檢討,老師該如何進行、如何引導?孩子才能樂在其中,深入有效的學習!
車籠埔國小附幼的主題課程發展
台中縣車籠埔國小附幼教師 張瑋玲
壹、 前言
一、 分享
同儕回饋表格、美猴王自製書、每一天教學省思……
二、 分享金質獎簡報【詳見講義,節要如下】
※ 主題分享一:我愛車籠埔
※ 主題分享二:左鄰右舍
※ 主題分享三:古早味─傳統文化的傳承
※ 主題分享四:家鄉的水果─楊桃、荔枝、枇杷……
※ 教學實錄分享─舞龍舞獅、布袋戲公演
在車籠埔沒有現成的教材,可是家長看得到在教什麼,輔助教材部分只有靜思與和唐詩。
三、 如何從單元課程轉型成主題課程
1. 前一年:走單元時,先利用每週三下午請教授來做主題課程理論概念的釐清。
2. 第二年:開始走主題課程,理論和實務的結合與印證。
3. 以【我的身體】主題為例:
第一學期因為孩子沒有主題經驗,故以單元為出發。帶入生活自理、常規建立、認識自己等等,到孩子進入狀況後,再開始進入主題。
主題的緣從是從身邊的楊桃樹挑起的點子,不但可帶入數量形,加上又是家鄉的水果,一但孩子產生興趣,就會去注意。
貳、 主題課程的建構和實踐─以「家鄉的水果」為例【簡報見講義,略】
Ø 主題的緣起、發展、延伸、系統性的統整
Ø 過程中問題的探索
Ø 同時可代入「數、量、形」的概念
Ø 隨時用課程網來檢視自己的課程
Ø 協同教學的重要
研習座談會
台中縣車籠埔國小李英瑞校長 / 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陳淑琴教授
研習日期:95年5月20日
研習地點:澎湖縣特殊教育綜合館演藝廳
演講人: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 陳淑琴教授
車籠埔實驗國民小學 李英瑞校長
車籠埔實驗國民小學 張瑋玲老師
紀 錄:
研習會紀錄
一、 早期讀寫發展
1. 孩子應何時開始學習閱讀與書寫?
孩子第一語言的學習:聽說讀寫的過程都是一樣的,需要長年累月的蘊釀與發展。
2. 早期讀寫發展的迷思
迷思之一:口說語言先於書寫語言的發展→
NO!因為書寫能力是和身體的肢體發展同時進行的,口說語言與書寫語言的發展是同時並行的。大約孩子在一歲半時,已經可以開始握筆、塗鴉了!早期塗鴉就是一種書寫的模式,孩子一團亂的塗鴉已經具有溝通和表達的型態。愛因斯坦小時候也是不說話,大家都以為他是啞巴,但二歲半時第一句話是:「牛奶太燙了!」『孩子有一百種語言』,老師們是否思考過「孩子的優勢感官是什麼?」口說語言與書寫語言的發展兩者之間沒有先後,而是相輔相成的。
迷思之二:兒童的口語學習是自然天成的,但是閱讀與書寫知識的獲得,卻必須透過直接的教導→
NO!自然天成的條件是需要許多的社會互動。調整吸收內化的過程,需要足夠的社會互動,例如家庭中、班級上老師給予孩子的回饋。以育幼院的孩子為例,育幼院的小嬰兒很快就學會自己握奶瓶,但是語言發展比較慢,因為沒有人幫孩子餵、和孩子互動。身為幼教老師碎碎念就是特質,一定要不斷的提醒孩子,類似鷹架的功能。父母經常性的和孩子閱讀,可以養成孩子閱讀的習慣,老師與家長應在學前及學齡階段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
迷思之三:幼兒在書面語言學習發生之前,身心理發展必須到達某種預備程度→以皮亞傑的理論而言,這句話是沒有錯的,但是:
1因皮亞傑是以自己三個孩子為樣本,
2那是在一種不自然的環境之下,
3五六十年前的孩子身心靈的發展與刺激和現今的孩子是不同的。
可以鼓勵孩子創作及功能性的書寫經驗(例如簽到),而非以練習簿來練習寫自己的名字。【題外話:希望國幼班的經費是拿去買直接的東西,如繪本、教具,而非買電腦。從各個學校國幼班經費的運用方向,就可以看出老師們的概念】閱讀與語言是很重要的,就算數學也需要語言能力的輔佐(舉百米賽跑的故事為例:媽媽,為什麼一百顆米要賽跑?)圖書對孩子是很重要的,透過圖書可以讓孩子在自然的情境中發展孩子的知識,例如『好餓的毛毛蟲』繪本中表達了很多概念的學習,而非直接去告訴孩子,故繪本是「知識故事化」非常好的一種方式。『方眼男孩』也是一本很好的引導書、『棕色的熊』繪本提供語言的學習:句型的不斷重複→可預測性,讓孩子可以接下去、『假如你給老鼠一片餅乾』→假設語法的學習、『三隻小豬』→情節的重複……。
(題外話:台灣的文學創作很精美且有創意,可惜的是和幼教有點脫離)
二、 學齡前幼兒與圖書
1. 圖書與語言的學習
2. 從圖書裡學習新詞彙→
(1) 圖書的特性和詞彙學習
辭彙領域比較廣,有系統的介紹語法、語用與語意,拓展孩子知識的範圍,都是圖書可以提供給孩子的。
故事書經驗與整體性語言發展→新的辭彙、脫離情境的語言、比一般所使用的語言還要更正式的語言。口說語言不能是書寫語言!
增加孩子對聲音的敏感力、語音趨辨能力。
例如「方向」這類抽象的詞彙,很難具體的告訴孩子什麼是方向,孩子理解可能是根據書中被使用的情境來推斷,所以如何引導孩子投入書中很重要。重複性會幫助小朋友去了解、推斷詞彙的意義。
(2) 透過故事書增進…
a. ex戲水桌使用漏斗,老師用「直接的講解方式」告訴孩子,介紹漏斗的特性,孩子後續有很多時間去操作來體會,藉此了解那些老師剛所講的辭彙的意思。
b. 故事閱讀情境中詞彙意義的明確引導
(a)指稱插畫(b)討論(c)擬聲法
3. 故事經驗與整體性語言發展→
Ø 圖書能提供相當複雜的抽離情境語言的示範
Ø 故事後的討論→可以刺激孩子的認知衝突,幫助幼兒分析角色和事實,當孩子看到故事中的例子,可推知事情發生的前因後果。透過引導幼兒投入事件的預測、協助幼兒在故事事件中和真實生活做連結。
4. 故事書經驗與文本結構知識的發展
Ø 敘述文本(故事結構)→三隻小豬的故事地圖
Ø 解說文本(文本結構)→運用描述、比較因果關係、問題呈現的方式去討論,例子:老虎一文的解說文本
5. 圖書朗讀與語音聲音的敏感度
(1) 音素的切割與讀寫的學習
對語言聲音最小單位的敏感力,在學習朗讀很重要
(2) 運用圖書培養幼兒對音素的知覺敏感度
唸頌兒歌、有音韻的東西
6. 圖書的背景知識
背景知識的來源:
Ø 真實經驗(透過觀察事物、感覺事物以及嘗試動手操作事物)
Ø 圖書
7. 學齡前幼兒的優良圖書
※ 推薦宮西達也的繪本
n 一隻小豬與一百匹狼→讓孩子做創意的思考的學習單:假如我是狼,我會…
n 你看起來很好吃→友愛
n 我好想吃雞→延伸活動:雞蛋的作法
三、 幼兒與書寫
1. 讓書寫看起來像書寫
一個教室裡要有許多情境文字:如物品上的名字、早上來的簽到、經驗圖表、口述語言的轉換(書寫語言)、寫給小朋友看、經常讀故事給孩子聽,讓孩子多看、多仿。
2. 文字的書寫學習
Ø 書寫
符號塗寫:從塗鴨到文字→早期塗鴉和書寫的關係是一種回饋,有的塗鴉像圖案的樣子,有的像書寫的型態。
例子1:小女生畫蝴蝶,為蝴蝶寫一個故事
例子2:自畫像畫完後的簽名
雖然是塗鴉,即使三歲大的孩子亦能分辨畫圖和書寫的分別
Ø 仿寫文字
Ø 文字的書寫和練習
Ø 從書寫劇碼中選擇
Ø 要提供紙張和書寫的工具讓孩子去探索
※ 精細動作的發展與手寫
一直到孩子有能力把手靠在桌子上時,才有辦法做手腕的運動,所以不鼓勵讓孩子很早做精細動作,但如果握筆是大動作的塗鴉是ok的,書寫需要手腕的靈活度、手眼的協調能力、掌握三個指頭抓握能力、力道的控制。上臂的力量沒有辦法做精細動作的寫,支力點太低沒有辦法在紙上寫,另外很重要的是空間概念的發展,較小的孩子垂直跟水平的概念混搖不清,方向的概念也尚未具備,所以容易出現字的組織上面太大下面太小,這是是空間概念發展的問題,跟心智的成熟度有關。
總而言之,中文字是字標,孩子要認很多字,所以在幼兒階段比較鼓勵的是把國語基礎打好,因為要精熟國語必須要比較多的努力!
幼稚園經營與管理
台中縣車籠埔國小附幼校長 李英瑞
壹、 關於車籠埔幼兒實驗學校-
● 談設校緣起、目標、課程、教師專業成長、學校設施……等
影片簡介略【節要如下】
※ 幼稚部課程:透過主題探索的活動來統整
※ 活動歷程:
1. 主題決定─以幼兒生活經驗為核心。
2. 資料蒐集─透過家長的協助,上圖書室、上網查詢、或從報章雜誌等方式尋找資料。
3. 請教專家─有需要時會邀請專家或有專長家長、來接受孩子的訪問及經驗傳達。
4. 共同參與─請家長與孩子共同完成主題學習單,並參與校外教學及成果發表活動。
5. 進行戶外教學─讓孩子從中獲得解答,繼而提出更多的問題。
6. 畫設計圖或擬定計畫─以養成及學習計畫的能力。
7. 透過團體討論、分組活動以及經驗分享進行知識的建構。
8. 成果發表─以展覽會、戲劇表演、開幕、闖關遊戲等活動,與大家共享主題的成果及喜悅。
※ 在車籠埔,幼稚部教師必須配合主題教學過程,長期進行教學過程的記實與省思,並持續不斷誠心檢討,老師該如何進行、如何引導?孩子才能樂在其中,深入有效的學習!
車籠埔國小附幼的主題課程發展
台中縣車籠埔國小附幼教師 張瑋玲
壹、 前言
一、 分享
同儕回饋表格、美猴王自製書、每一天教學省思……
二、 分享金質獎簡報【詳見講義,節要如下】
※ 主題分享一:我愛車籠埔
※ 主題分享二:左鄰右舍
※ 主題分享三:古早味─傳統文化的傳承
※ 主題分享四:家鄉的水果─楊桃、荔枝、枇杷……
※ 教學實錄分享─舞龍舞獅、布袋戲公演
在車籠埔沒有現成的教材,可是家長看得到在教什麼,輔助教材部分只有靜思與和唐詩。
三、 如何從單元課程轉型成主題課程
1. 前一年:走單元時,先利用每週三下午請教授來做主題課程理論概念的釐清。
2. 第二年:開始走主題課程,理論和實務的結合與印證。
3. 以【我的身體】主題為例:
第一學期因為孩子沒有主題經驗,故以單元為出發。帶入生活自理、常規建立、認識自己等等,到孩子進入狀況後,再開始進入主題。
主題的緣從是從身邊的楊桃樹挑起的點子,不但可帶入數量形,加上又是家鄉的水果,一但孩子產生興趣,就會去注意。
貳、 主題課程的建構和實踐─以「家鄉的水果」為例【簡報見講義,略】
Ø 主題的緣起、發展、延伸、系統性的統整
Ø 過程中問題的探索
Ø 同時可代入「數、量、形」的概念
Ø 隨時用課程網來檢視自己的課程
Ø 協同教學的重要
研習座談會
台中縣車籠埔國小李英瑞校長 / 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陳淑琴教授
- 白沙公托老師發言→感謝陳教授及教育局長,提供托兒所的老師研習的機會,也希望明年繼續辦研習,仍然繼續開放給所有的老師都能參與。
Ø 陳教授回應:特別鼓勵白沙公扥對於教育的努力並堅持崗位。
Ø 洪麗嬌老師回應:
1. 研習出席的人數會影響到預算的執行。如果老師們參與研習的意願高、出席率高;那麼,幼教中心會在編列研習預算時,編列多一點的研習名額,以供大家都能參與。
2. 幼教中心建置的網站,希望大家都上去點閱、借書,提供幼教中心為大家服務的機會。 - 隘門附幼許寶珠老師發言→希望輔導員到校訪視時,能參與教學,並把訪視拍照的東西編輯成資料光碟分享給各園老師。
Ø 陳教授回應:
1. 要看各位老師的個別意願,輔導團方面可準備網頁,讓願意的分享的夥伴可以秀上去。
2. 輔導員入班參與教學的部份:將再與寶珠做個別性的需求和討論。
Ø 林妍伶輔導員回應→
1. 擔任巡迴輔導員獲得滿多,但是否可以分享,但這些都是老師們個人的東西,需要老師們的同意,輔導員這方才有辦法做,也由於您的分享,也才能看到別人的分享,讓幼教團結起來,讓國小其他單位都能看到幼教的專業。
2. 如果各位幼教夥伴同意,國幼班願意架設一個非常好的網站,讓不只澎湖包括全國都能看到我們的成果。車籠埔願意分享的精神值得大家學習,希望有任何國幼班的問題都能提出,我們將盡全力配合。
Ø 車籠埔李英瑞校長回應→
1. 關於輔導員進班是否可變成協同教學者:每個老師的感覺不同,有些是老師個別的需求,建議作問卷調查來配合。
2. 請一個公幼來辦觀摩教學:不限於現場教學,也可以用錄影的,把之前的教學過程錄下來,提供分享與討論。
Ø 陳教授回應:特別鼓勵白沙公扥對於教育的努力並堅持崗位。
1. 基本上目前的訪視,有提出需求或座談的大多能給予配合。
2. 國幼班是否能每年持續,其實很難保證,尤其是經費的部分,教育部並不能保證每年有機會來補助,期待老師們多保握現在擁有的資源,多做努力!
試探看圖講述新途徑
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第一幼稚園 馮靜紅
原文 - http://www.edu-first.com/discourse/show.asp?id=1299
2005-9-14 11:25:03
看圖講述活動是利用圖片來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能力的一種常用的教學形式。然而,長期以來,這一傳統的教學活動卻陷入了模式化的誤區。如:教師注重顯性指導,忽視幼兒的主動觀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視幼兒的自發關注點;注重按四要素順序講述,忽視了趣味性;注重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的評價等。然而,新《綱要》的頒佈,使他的這些弊端更為顯著。為了使看圖講述活動能更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我在活動中對看圖講述教學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改革和嘗試。
一、圖
在看圖講述活動中,圖片是必不可少的,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圖片的教學功效,充分調動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呢?
1、適當調整圖片順序,引導幼兒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講述。以《戰勝大灰狼》為例,在講述時,除了以正常的順序講述外,我還將圖片按3、1、2的順序排列,引導幼兒先看結果(大灰狼掉進河裏,小動物們在一邊歡呼)再看圖1、圖2,倒敍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也可將圖片按不同的順序編出主題、情節完全不同的故事。等等。
2、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作充分、合理的想像。如《大象救兔子》,“大象幫助小兔後,是怎樣來對付老虎的?”幼兒想出的辦法,只要合乎情理就予以肯定。這樣,幼兒就能根據各自想出的方法編出不同的故事結局。
3、提供半成品,進一步擴展幼兒的講述空間。仍以《大象救兔子》為例。我們只為幼兒準備一張背景圖和三隻兔子、一隻老虎的插圖,並隱去了大象的形象。這就為幼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講述空間,講述的結果就不一定是“大象救兔子”了,也有可能是“長頸鹿救兔子”、“大河馬”等等,更有可能是“兔子自救”。
另外,我還利用幼兒的作品、即興教具等進行講述,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收效當然也是十分理想。
二、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應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以往的看圖講述活動的目標,往往都有一個比較籠統的表述要求:連貫、完整、清楚地在集體面前表達。教師還往往提出一個固定的、要求幼兒模仿的框架,在指導時一定要把幼兒的思路納入既定的框架之中。這樣,既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也使幼兒的思維很難展開。
《綱要》中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並不是“鸚鵡學舌”,只要跟著老師的話講就行。而是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流,講話有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另外,《綱要》中還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此,我在制定看圖講述的目標時,更注重了以下兩點:
①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和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形式,才能掌握與人交流的技巧。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幼兒發展的特點,制定講述的進一步目標,如:不重複別人的講述,或能補充和修改別人的講述等等。
②立足不同層次的幼兒制定目標。每個班,總有幾個或優秀或較差的幼兒,以往我們制定目標時,總是去頭尾保中間,致使在教學中,兩頭的幼兒很難得到發展,教學過程也很難順利進行。而有了不同層次的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不用再為兩頭的幼兒發愁,而能根據分層的內容設置合理的提問與指導,不再操之過急。我們也從中掌握了降一降、升一升的技巧,學會了等待幼兒的發展。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把層次的發展目標作為活動的重點貫穿始終,看圖講述活動也就擯棄了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指導。
三、組織
1、講述的形式。由於看圖講述是全班幼兒觀察同一(多)幅圖片,講述同一物件,較單調,幼兒往往是三分鐘熱度。初看圖片時喜形於色,時間一長,就心不在焉。為了激發和保持幼兒學習的興趣,我將一節課分了幾個時間段,動靜穿插進行。如:第一時間段,教師提出問題,幼兒觀察圖片;第二時間段,幼兒自由講述;第三時間段,個別幼兒的示範性講述;第四時間段,幼兒自由的表演講述;第五時間段,個別幼兒的概括性講述。這樣,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課堂也活躍了,孩子們學得也更投入、更積極了,他們在相互的交流和討論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很好地提高了講述的水準。
2、提問。在看圖講述活動中,教師提問的藝術對幼兒觀察、理解、想像和表述構思均有重要影響。因此,在設計提問時,我都注意:
①多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這類問題不為幼兒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讓幼兒自己學習和發現。如《大象救兔子》活動中,我這樣提問幼兒“如果旁邊沒有大象,兔子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②多提目的性強的問題,這樣不至於幼兒無從答起,使活動陷入困境。
③提問指向範圍擴大。如《三隻小豬》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三隻小豬會怎樣去設計自己的房子呢?”這樣的問題有助於不同水準的幼兒理解和回答。
另外,也是提問藝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問要注意靈活機動。每個幼兒都是活動的個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雖然教師課前備課中也做了多方預設,但還是很難捕捉到每個幼兒的靈動。因而,當計畫和實踐出現差異,個體差異顯著時,我們就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包括提問的範圍大小,難易等。
3、評價。評價對幼兒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同時可促進幼兒間的互相學習。因而在活動過程中,我常用“肯定、鼓勵”等語言支援、吸引幼兒。對孩子們的回答,我也不要求他們一定要用多麼準確或優美的語言,而是鼓勵每個幼兒大膽地說,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錯誤的想法,我都不會去否定他們,而是更進一步的去鼓勵他。這也是《綱要》所體現的教學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勵,與幼兒共同體驗語言的樂趣,享受語言學習的過程”。而在活動結束時,考慮到幼兒的注意呈消退狀態,我經常向幼兒提一個小任務或設置一個小懸念,激勵幼兒下次再參加講述活動的興趣。
通過對以上幾個環節的改革和創新,幼兒對看圖講述活動的興趣更濃了。更重要的是它更適應新教學,從而更好地為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服務。
原文 - http://www.edu-first.com/discourse/show.asp?id=1299
2005-9-14 11:25:03
看圖講述活動是利用圖片來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能力的一種常用的教學形式。然而,長期以來,這一傳統的教學活動卻陷入了模式化的誤區。如:教師注重顯性指導,忽視幼兒的主動觀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視幼兒的自發關注點;注重按四要素順序講述,忽視了趣味性;注重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的評價等。然而,新《綱要》的頒佈,使他的這些弊端更為顯著。為了使看圖講述活動能更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我在活動中對看圖講述教學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改革和嘗試。
一、圖
在看圖講述活動中,圖片是必不可少的,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圖片的教學功效,充分調動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呢?
1、適當調整圖片順序,引導幼兒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講述。以《戰勝大灰狼》為例,在講述時,除了以正常的順序講述外,我還將圖片按3、1、2的順序排列,引導幼兒先看結果(大灰狼掉進河裏,小動物們在一邊歡呼)再看圖1、圖2,倒敍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也可將圖片按不同的順序編出主題、情節完全不同的故事。等等。
2、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作充分、合理的想像。如《大象救兔子》,“大象幫助小兔後,是怎樣來對付老虎的?”幼兒想出的辦法,只要合乎情理就予以肯定。這樣,幼兒就能根據各自想出的方法編出不同的故事結局。
3、提供半成品,進一步擴展幼兒的講述空間。仍以《大象救兔子》為例。我們只為幼兒準備一張背景圖和三隻兔子、一隻老虎的插圖,並隱去了大象的形象。這就為幼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講述空間,講述的結果就不一定是“大象救兔子”了,也有可能是“長頸鹿救兔子”、“大河馬”等等,更有可能是“兔子自救”。
另外,我還利用幼兒的作品、即興教具等進行講述,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收效當然也是十分理想。
二、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應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以往的看圖講述活動的目標,往往都有一個比較籠統的表述要求:連貫、完整、清楚地在集體面前表達。教師還往往提出一個固定的、要求幼兒模仿的框架,在指導時一定要把幼兒的思路納入既定的框架之中。這樣,既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也使幼兒的思維很難展開。
《綱要》中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並不是“鸚鵡學舌”,只要跟著老師的話講就行。而是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流,講話有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另外,《綱要》中還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此,我在制定看圖講述的目標時,更注重了以下兩點:
①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和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形式,才能掌握與人交流的技巧。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幼兒發展的特點,制定講述的進一步目標,如:不重複別人的講述,或能補充和修改別人的講述等等。
②立足不同層次的幼兒制定目標。每個班,總有幾個或優秀或較差的幼兒,以往我們制定目標時,總是去頭尾保中間,致使在教學中,兩頭的幼兒很難得到發展,教學過程也很難順利進行。而有了不同層次的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不用再為兩頭的幼兒發愁,而能根據分層的內容設置合理的提問與指導,不再操之過急。我們也從中掌握了降一降、升一升的技巧,學會了等待幼兒的發展。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把層次的發展目標作為活動的重點貫穿始終,看圖講述活動也就擯棄了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指導。
三、組織
1、講述的形式。由於看圖講述是全班幼兒觀察同一(多)幅圖片,講述同一物件,較單調,幼兒往往是三分鐘熱度。初看圖片時喜形於色,時間一長,就心不在焉。為了激發和保持幼兒學習的興趣,我將一節課分了幾個時間段,動靜穿插進行。如:第一時間段,教師提出問題,幼兒觀察圖片;第二時間段,幼兒自由講述;第三時間段,個別幼兒的示範性講述;第四時間段,幼兒自由的表演講述;第五時間段,個別幼兒的概括性講述。這樣,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課堂也活躍了,孩子們學得也更投入、更積極了,他們在相互的交流和討論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很好地提高了講述的水準。
2、提問。在看圖講述活動中,教師提問的藝術對幼兒觀察、理解、想像和表述構思均有重要影響。因此,在設計提問時,我都注意:
①多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這類問題不為幼兒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讓幼兒自己學習和發現。如《大象救兔子》活動中,我這樣提問幼兒“如果旁邊沒有大象,兔子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②多提目的性強的問題,這樣不至於幼兒無從答起,使活動陷入困境。
③提問指向範圍擴大。如《三隻小豬》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三隻小豬會怎樣去設計自己的房子呢?”這樣的問題有助於不同水準的幼兒理解和回答。
另外,也是提問藝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問要注意靈活機動。每個幼兒都是活動的個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雖然教師課前備課中也做了多方預設,但還是很難捕捉到每個幼兒的靈動。因而,當計畫和實踐出現差異,個體差異顯著時,我們就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包括提問的範圍大小,難易等。
3、評價。評價對幼兒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同時可促進幼兒間的互相學習。因而在活動過程中,我常用“肯定、鼓勵”等語言支援、吸引幼兒。對孩子們的回答,我也不要求他們一定要用多麼準確或優美的語言,而是鼓勵每個幼兒大膽地說,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錯誤的想法,我都不會去否定他們,而是更進一步的去鼓勵他。這也是《綱要》所體現的教學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勵,與幼兒共同體驗語言的樂趣,享受語言學習的過程”。而在活動結束時,考慮到幼兒的注意呈消退狀態,我經常向幼兒提一個小任務或設置一個小懸念,激勵幼兒下次再參加講述活動的興趣。
通過對以上幾個環節的改革和創新,幼兒對看圖講述活動的興趣更濃了。更重要的是它更適應新教學,從而更好地為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服務。
2008年10月10日 星期五
雙十國慶 板橋林家花園半日遊
媽媽、阿姨在台北住了十幾年,今天託我們兄妹的福第一次到林家花園。
我們坐806公車到新板橋車站(可以多坐一站,不過要多一段票),再走路前往。下車才走了一會兒,妹妹已經陣亡,哥哥也進入想睡期,不肯讓阿姨牽手,結果走著走著,就撞到路邊的佈告欄,當然,大哭是免不了的,右眼眼角稍稍腫了起來,倒是妹妺陷入沈睡中,沒有被吵醒。
終於走到林家花園,我們在附近的咖啡館先喝個飲料休息一下,不過哥哥居然說要吃飯(吃完早餐才出門,現在又要吃飯ㄡ)。這一坐,當然又少不了個把鐘頭,妹妹睡醒了,也跟著吃了近半碗的飯(真嚇人,阿姨說早餐的蘿蔔糕有一半是妹妹吃的,妹妹,再這樣吃下去,你會變成矮冬瓜+歐羅肥)。妹妹吃飽有力氣,照常又在店裡跑來跑去,老闆阿嬤(媽媽的猜測)要抱妹妹,妹妹都不肯,卻隨便抱住一個到櫃枱拿報紙阿公的大腿。又過了一會,有位拄著柺杖的老爺爺跟阿嬤來到店裡,嘴甜妹妹當然阿公阿嬤叫的,不過阿嬤說老爺爺95歲了,要叫阿祖,妹妹馬上改口叫阿祖,哥哥則堅持他是阿公。阿祖要去上廁所,妹妹也說要尿尿,上完廁所回到位子,看到阿祖出來,又跑去迎接,還倒退走,真是花樣百出~
下午1點多,終於,我們抵達目的地-林家花園,裡面果然是古色古香,高聳的樹(還有一株150歲的土芒果)、花、假山、池塘、橋都處處可見,還有鳥、魚、鴨子、孔雀。
我們很幸運地,拿到「三落大宅」(三落大宅仍是林家私有地,為祖先牌位供奉所在)的參觀券,據導覽先生(哥哥都叫他"講話的人")說,這券可得來不易,因為林家祭祀祖先的日子不開放,開放當天也不是隨意就可進去哦,必須分梯限量,每次只有30個名額,而今天的名額已經全用完了,所以晚來的遊客只能在花園逛逛。進了大宅,只有庭院可以拍照,屋內就得把相機收起來,以表示對屋主隱私的尊重。



可上演武戲的戲台

我們坐806公車到新板橋車站(可以多坐一站,不過要多一段票),再走路前往。下車才走了一會兒,妹妹已經陣亡,哥哥也進入想睡期,不肯讓阿姨牽手,結果走著走著,就撞到路邊的佈告欄,當然,大哭是免不了的,右眼眼角稍稍腫了起來,倒是妹妺陷入沈睡中,沒有被吵醒。
終於走到林家花園,我們在附近的咖啡館先喝個飲料休息一下,不過哥哥居然說要吃飯(吃完早餐才出門,現在又要吃飯ㄡ)。這一坐,當然又少不了個把鐘頭,妹妹睡醒了,也跟著吃了近半碗的飯(真嚇人,阿姨說早餐的蘿蔔糕有一半是妹妹吃的,妹妹,再這樣吃下去,你會變成矮冬瓜+歐羅肥)。妹妹吃飽有力氣,照常又在店裡跑來跑去,老闆阿嬤(媽媽的猜測)要抱妹妹,妹妹都不肯,卻隨便抱住一個到櫃枱拿報紙阿公的大腿。又過了一會,有位拄著柺杖的老爺爺跟阿嬤來到店裡,嘴甜妹妹當然阿公阿嬤叫的,不過阿嬤說老爺爺95歲了,要叫阿祖,妹妹馬上改口叫阿祖,哥哥則堅持他是阿公。阿祖要去上廁所,妹妹也說要尿尿,上完廁所回到位子,看到阿祖出來,又跑去迎接,還倒退走,真是花樣百出~
下午1點多,終於,我們抵達目的地-林家花園,裡面果然是古色古香,高聳的樹(還有一株150歲的土芒果)、花、假山、池塘、橋都處處可見,還有鳥、魚、鴨子、孔雀。
我們很幸運地,拿到「三落大宅」(三落大宅仍是林家私有地,為祖先牌位供奉所在)的參觀券,據導覽先生(哥哥都叫他"講話的人")說,這券可得來不易,因為林家祭祀祖先的日子不開放,開放當天也不是隨意就可進去哦,必須分梯限量,每次只有30個名額,而今天的名額已經全用完了,所以晚來的遊客只能在花園逛逛。進了大宅,只有庭院可以拍照,屋內就得把相機收起來,以表示對屋主隱私的尊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