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沙溪鎮第一幼稚園 馮靜紅
原文 - http://www.edu-first.com/discourse/show.asp?id=1299
2005-9-14 11:25:03
看圖講述活動是利用圖片來幫助幼兒提高語言能力的一種常用的教學形式。然而,長期以來,這一傳統的教學活動卻陷入了模式化的誤區。如:教師注重顯性指導,忽視幼兒的主動觀察;注重按教案流程教,忽視幼兒的自發關注點;注重按四要素順序講述,忽視了趣味性;注重結果的評價,忽視過程的評價等。然而,新《綱要》的頒佈,使他的這些弊端更為顯著。為了使看圖講述活動能更好地發展幼兒的語言能力,我在活動中對看圖講述教學進行了一些大膽的改革和嘗試。
一、圖
在看圖講述活動中,圖片是必不可少的,怎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圖片的教學功效,充分調動起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呢?
1、適當調整圖片順序,引導幼兒運用不同方法進行講述。以《戰勝大灰狼》為例,在講述時,除了以正常的順序講述外,我還將圖片按3、1、2的順序排列,引導幼兒先看結果(大灰狼掉進河裏,小動物們在一邊歡呼)再看圖1、圖2,倒敍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也可將圖片按不同的順序編出主題、情節完全不同的故事。等等。
2、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作充分、合理的想像。如《大象救兔子》,“大象幫助小兔後,是怎樣來對付老虎的?”幼兒想出的辦法,只要合乎情理就予以肯定。這樣,幼兒就能根據各自想出的方法編出不同的故事結局。
3、提供半成品,進一步擴展幼兒的講述空間。仍以《大象救兔子》為例。我們只為幼兒準備一張背景圖和三隻兔子、一隻老虎的插圖,並隱去了大象的形象。這就為幼兒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講述空間,講述的結果就不一定是“大象救兔子”了,也有可能是“長頸鹿救兔子”、“大河馬”等等,更有可能是“兔子自救”。
另外,我還利用幼兒的作品、即興教具等進行講述,孩子們參與的積極性都很高,收效當然也是十分理想。
二、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應貫穿教學的整個過程。而以往的看圖講述活動的目標,往往都有一個比較籠統的表述要求:連貫、完整、清楚地在集體面前表達。教師還往往提出一個固定的、要求幼兒模仿的框架,在指導時一定要把幼兒的思路納入既定的框架之中。這樣,既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也使幼兒的思維很難展開。
《綱要》中提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並不是“鸚鵡學舌”,只要跟著老師的話講就行。而是要引導幼兒“樂意與人交流,講話有禮貌,注意傾聽對方講話……”另外,《綱要》中還強調“幼兒的語言學習具有個別化的特點,教師與幼兒的個別交流,幼兒之間的自由交談等,對幼兒的語言發展具有特殊的意義”。由此,我在制定看圖講述的目標時,更注重了以下兩點:
①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傾聽是幼兒感知和理解語言的行為表現,只有懂得傾聽,樂於傾聽和善於傾聽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語言的內容、形式,才能掌握與人交流的技巧。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幼兒發展的特點,制定講述的進一步目標,如:不重複別人的講述,或能補充和修改別人的講述等等。
②立足不同層次的幼兒制定目標。每個班,總有幾個或優秀或較差的幼兒,以往我們制定目標時,總是去頭尾保中間,致使在教學中,兩頭的幼兒很難得到發展,教學過程也很難順利進行。而有了不同層次的目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不用再為兩頭的幼兒發愁,而能根據分層的內容設置合理的提問與指導,不再操之過急。我們也從中掌握了降一降、升一升的技巧,學會了等待幼兒的發展。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把層次的發展目標作為活動的重點貫穿始終,看圖講述活動也就擯棄了統一的模式,統一的指導。
三、組織
1、講述的形式。由於看圖講述是全班幼兒觀察同一(多)幅圖片,講述同一物件,較單調,幼兒往往是三分鐘熱度。初看圖片時喜形於色,時間一長,就心不在焉。為了激發和保持幼兒學習的興趣,我將一節課分了幾個時間段,動靜穿插進行。如:第一時間段,教師提出問題,幼兒觀察圖片;第二時間段,幼兒自由講述;第三時間段,個別幼兒的示範性講述;第四時間段,幼兒自由的表演講述;第五時間段,個別幼兒的概括性講述。這樣,幼兒的注意力集中了,課堂也活躍了,孩子們學得也更投入、更積極了,他們在相互的交流和討論中,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很好地提高了講述的水準。
2、提問。在看圖講述活動中,教師提問的藝術對幼兒觀察、理解、想像和表述構思均有重要影響。因此,在設計提問時,我都注意:
①多提一些啟發性的問題,這類問題不為幼兒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讓幼兒自己學習和發現。如《大象救兔子》活動中,我這樣提問幼兒“如果旁邊沒有大象,兔子該怎麼辦?”這樣的問題能激發幼兒的創造性思維。
②多提目的性強的問題,這樣不至於幼兒無從答起,使活動陷入困境。
③提問指向範圍擴大。如《三隻小豬》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三隻小豬會怎樣去設計自己的房子呢?”這樣的問題有助於不同水準的幼兒理解和回答。
另外,也是提問藝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問要注意靈活機動。每個幼兒都是活動的個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雖然教師課前備課中也做了多方預設,但還是很難捕捉到每個幼兒的靈動。因而,當計畫和實踐出現差異,個體差異顯著時,我們就要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包括提問的範圍大小,難易等。
3、評價。評價對幼兒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同時可促進幼兒間的互相學習。因而在活動過程中,我常用“肯定、鼓勵”等語言支援、吸引幼兒。對孩子們的回答,我也不要求他們一定要用多麼準確或優美的語言,而是鼓勵每個幼兒大膽地說,哪怕是不成熟,甚至是錯誤的想法,我都不會去否定他們,而是更進一步的去鼓勵他。這也是《綱要》所體現的教學精神“要用支持和鼓勵,與幼兒共同體驗語言的樂趣,享受語言學習的過程”。而在活動結束時,考慮到幼兒的注意呈消退狀態,我經常向幼兒提一個小任務或設置一個小懸念,激勵幼兒下次再參加講述活動的興趣。
通過對以上幾個環節的改革和創新,幼兒對看圖講述活動的興趣更濃了。更重要的是它更適應新教學,從而更好地為發展幼兒語言能力服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