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篇親子天下李坤珊老師的做法,當初參加小太陽4-7歲座談時,就聽過李老師如是說,所以當哥哥出現說謊情形時,媽媽並不緊張,但想找到適當的引導方法,在文章上看到很具體的建議及做法,很棒哦~
-----------------------------------------------------------------------------------------------
原因
引自大紀元 http://hk.epochtimes.com/6/3/10/19551.htm
幼兒到了三、四歲以後,一般都有說謊的行為。導致幼兒說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種。父母多了解兒童心理,因勢利導、及時教育,才能培養孩子誠實的品德。
第一,因害怕訓斥、打罵而說謊。
幼兒對周圍的一切事物都感覺好奇,尤其是家裏剛買回來的東西,非要親自動手拿一拿,仔細看一看,往往一不小心,就會弄壞東西。這時由於幼兒內心緊張而產生恐懼心理,害怕受到父母的訓斥和打罵,而不知不覺的開始說謊。
例如:大班的甜甜一次在家中不小心把鏡子打破了,媽媽回來後,問鏡子是誰打破的,甜甜忙推說是鄰居的寧寧打破的。由此可見,幼兒在做錯事情以後,內心會受到一種壓迫,擔心受罰,從而產生恐懼心理,誘發其說謊。
第二,因父母的教育不當而說謊。
說謊是一種不誠實的行為,發現幼兒說謊時父母應及時教育。但是,有時造成幼兒說謊的原因,往往就是平時父母的教育不當而導致的。
例如:一天,中班的芳芳在幼兒園裏拾到1元錢交給媽媽,這位媽媽忙說:「媽媽給你買麵包吃」,並神秘的對芳芳說,要是老師問起,就說是媽媽給你的錢買的。顯而易見,導致芳芳說謊,是受這位媽媽的言行影響。
幼兒模仿性很強,父母的不誠實行為,不僅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還會在他們的心靈播下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種子。
第三,因有某種願望而說謊。
幼兒時期,心理發育尚未健全,感知事物的能力和成人還有一定的差別。有時,幼兒常會把希望得到的東西當成已經得到的。這是由於孩子的心理活動和思維發展尚不完善,因而產生了「幻想」,並非真在說謊。
例如:鄰居小孩園園看到小朋友露露在玩小汽車,自己家裏明明沒有小汽車,卻會不假思索的說:「我爸爸給我買了好多小汽車,比你的好玩。」可以看出,這種說謊恰恰反映了孩子盼望小汽車的願望,他並非真想說謊騙人。做父母的不能加以責怪,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幼兒口中往往說的「我有」或「我已玩過」等等,常常不僅是在流露願望,而且也是在掩飾願望和克制願望。
文/林倩
如何對待孩子的謊言
引自 http://cake1020.pixnet.net/blog/post/23706293
任何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更不會鼓勵孩子的謊言。但是,怎麼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又不縱容孩子說謊呢?首先,爸媽必須認識到,幼兒誇張的幻想通常是無害的,是寶寶心理發育過程中的正常現象。美國著名小兒科醫生貝裡.布拉澤頓在他的《觸角》一書中指出,幼兒有時候愛假裝是一種正常現象,是孩子想像力發育良好的重要標誌。因此,從情感的角度而言,充分的想像力能夠更好地幫助孩子明白他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子的人。因此,當聽到自家的幼兒在吹牛的時候,爸媽與其擔憂,倒不如放鬆一點,好好地享受孩子的「童話免費大放送」。
對於3歲以下的幼兒,當爸媽覺得孩子在「抵賴」或「說謊」的時候,切忌因此而懲罰孩子。用這個年齡的孩子所能夠明白的方式,溫柔地引導孩子說真話,才是明智之舉。爸媽不妨借鑒以下幾個辦法:
鼓勵孩子說真話。
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許多家長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責罵孩子。在此奉勸各位年輕的爸爸媽媽,當孩子告訴你他把飯打翻了的時候,你如果責怪他「不乖」、「不聽話」,對他大喊大叫,他就會認為說實話不好,會被爸媽罵的。因此,這時爸媽倒不如誇他「寶寶告訴媽媽了,真乖。」這樣,也就等於在告訴寶寶,說實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切忌責難。
我們在與朋友相處的時候,都會很留意自己的表達方式,如語調和用詞等。因為我們知道,不同的表達方式會傳遞不同的信息,從而也會導致不同的反饋。然而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許多人往往會忽略這一點。如果我們要引導孩子說真話,而不是對自己所做的錯事矢口否認,那麼就必須注意我們說話的方式。例如,「這飯怎麼會弄得滿桌子都是呢,要是有人幫我把它們揀起來就好了」就比說「你怎麼把飯弄得到處都是?下次再這樣就不給你吃了」,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別給孩子太大的負擔。
有的爸媽對寶寶的期望值過高,給寶寶設下許多的條條框框,不是這個不能玩,那個不能碰,就是不把飯吃完就不帶你上公園玩等,諸如此類的。殊不知,對於這許多的「規矩」,幼兒既不能明白,也無法做到。有時候,為了討好爸媽,寶寶只好說謊。
建立信任的關係。要孩子不說謊,最重要的是自己首先不說謊。記得有一次,筆者在和一個外國同事一起看電視的時候,電視上的爸爸對只有兩三歲的兒子說:「寶寶快點把飯吃完,吃完了爸爸就帶你去動物園看老虎。真的,爸爸不騙你。」外國同事不解地問:「你們中國人說話為什麼總愛強調『我不騙你』,是不是你們老是對孩子說謊,所以才愛這麼強調自己『不騙你』或『是真的』?」這個外國同事言中一個事實:爸媽常不說真話,孩子也跟著學而不說真話,結果是互不信任。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給孩子樹立一個誠實的好榜樣。既然打針是痛的,就不要騙孩子說「打針不痛的,真的不痛的,寶寶乖乖地讓護士姐姐給你打吧」。這樣的話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針一紮下去,寶寶馬上就會痛得大哭大叫起來。因此,這時爸媽倒不如對寶寶說些憐惜的話,並鼓勵他以後注意多穿衣服,就不會生病了等。
總的來說,幼兒說謊是正常現象,爸媽只要善於引導,就能既不扼殺寶寶的想像力,又能鼓勵寶寶說實話。
父母別給孩子貼上說謊的標籤
引自 http://tw.myblog.yahoo.com/daystar-dayspa/article?mid=7902
無意說謊 緣於孩子自身發展
從幼兒認知和心理的發展特點來看,3歲幼兒已有說謊的經驗,4歲開始就能策略性的說謊,但3~4歲幼兒的說謊大都是無意說謊,屬於無意識、不自覺的行為,通常與幼兒的認知發展水平低有關,隨著孩子的記憶力、想像力、辨別力、分析能力的發展,這類說謊現象會自然消失。孩子無意說謊的原因和表現形式主要有三種:
原因一:想像與現實相混淆
一般來說, 3~4歲或者更大一點的孩子, 正是想像力迅速發展的年齡, 他們常常以想像為伴, 根據自己的願望去幻想, 以想像來代替現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各種事物都感興趣,但由於生活經驗少, 缺乏知識, 再加上記憶的不準確, 想像往往容易受情緒的支配, 對一些事物分辨不清, 出現想像與現實的混淆,從而無意識地或不自覺地」說謊」,這種行為與孩子的品行無關。
對策:面對這種「美麗的謊言」,家長不能簡單責備,而應該幫助孩子分清什麼是幻想,什麼是現實,盡量採取鼓勵性的語言滿足孩子的慾望,並教會孩子如何表達想像和願望。
原因二:理解性心理錯位
理解性心理錯位,是指孩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不足而產生了心理錯覺,從而說出了與客觀事實不符的話。孩子有時候用想像的情節代替記憶不確切的情節,會出現「撒謊」現象。
對策:對於這類「說謊」現象,家長更是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幫助孩子分析成人的話的真正含義,消除孩子的模糊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孩子進行聽話訓練,使孩子理解別人的話。
原因三:表現欲的萌動
表現欲的萌動,是指孩子在強烈的表現欲驅使下,會不自覺地說出一些不切實際的「大話」。
對策:面對這種「說謊」和「大話」,家長首先應對孩子這種積極踴躍、敢於展示自己的精神加以鼓勵和表揚,其次要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不說大話。
有意說謊 緣於父母不當教養
有意說謊是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有意編造與事實不符的言語來欺騙別人的說謊行為。對孩子來說,,真正以欺騙別人為目的的說謊很少。面對孩子有意的說謊行為,真正應該反思的是父母,因為也許正是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引發了孩子的說謊行為。
原因一:做錯事後害怕受懲罰
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基諾特分析兒童說謊的原因時也說:「說謊是兒童因為害怕說實話挨罵而尋求的避難所。」孩子年齡小,難免會做錯事,孩子做錯了事他也會擔驚受怕,尤其是已有了做錯了事會被訓斥、懲罰的經驗,再犯錯誤後就會捏造謊話來掩飾錯誤。
孩子一方面被教導「不要說謊」,另一方面卻又有因說實話而挨罵的經驗。這種矛盾是造成孩子為自己而說謊的主要原因。碰到這樣的謊言行為,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罰是否得當,以致孩子為了逃避受罰而撒謊。
面對這樣的情況,家長一定要冷靜對待,當孩子主動說了實話後,首先要表揚孩子的誠實,然後再妥善處理孩子的錯誤,千萬不能因為孩子說出了所犯的錯誤而懲罰他,致使孩子以後為了逃避懲罰而不再報告實情。
原因二:受成人言行影響而撒謊
孩子的模仿能力強, 辨別是非能力差,如果家長有撒謊的行為, 孩子也會效仿。如,家長騎機車帶孩子闖紅燈被警察抓到,家長對警察謊稱:「孩子生病了,著急送醫院」。以後孩子遇到類似的情況就會說謊。另一種情況是家長有時不經意說了的話由於各種原因未能兌現,比如有些家長許諾星期天帶孩子到公園玩,但由於緊急的或特殊的情況未能實現,孩子就會覺得大人是在說謊,我以後也可說謊。
所以,當孩子說謊,父母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反面的榜樣。告訴孩子要說「實話」,然而,當電話鈴響的時候,卻說「告訴他我不在」。也就是,當父母要求孩子替他說謊時,父母正好教孩子對自己說謊。同時父母的信用和說話的效力也受到了打擊。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則,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果許諾孩子就要認真履行,如果不能兌現要向孩子說明理由,取得孩子的理解。
原因三:為達到個人目的而說謊
隨著年齡的增長, 孩子有了直接提出要求而被拒絕的經歷,於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不做某些事或得到某些利益而編造謊話。如,有的孩子不願去幼兒園, 就撒謊說」幼兒園有小朋友打我」或 「今天肚子疼」。
面對這種情況,父母要反思自己是不是鼓勵孩子說實話。當孩子不想去幼兒園,你是不是考慮到孩子真實情感呢,也許孩子就是不想去幼兒園,但你會軟硬兼施把孩子送到幼兒園,而如果孩子說 「小朋友打我」時,你卻不問是非把孩子留在家裡。從此以往,孩子會認為說真話不管用,假話卻能達到目的。
對於這類說謊,家長一定要及時、明確地指出孩子的撒謊行為的錯誤所在, 並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如果家長不制止, 就會強化孩子的撒謊行為。
原因四:為取悅父母而撒謊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很高,如果孩子表現得好就會很高興,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如果孩子沒有達到期望就會訓斥孩子,長此以往,孩子為了取悅父母就會說謊。而父母如果不瞭解情況,讓孩子撒謊成功, 嘗到了甜頭, 會強化孩子的說謊行為。
面對孩子這樣的說謊行為,家長要檢查自己對孩子要求是否得當, 期望是否合理,適當的期望是孩子進步的動力,但如果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範圍,就會讓孩子形成心理壓力,導致不良行為的發生。孩子的不良行為都是緣於對父母有條件的愛的感知,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和充分的尊重,孩子就會健康的發展。
父母心裡有一面鏡子,這面鏡子看孩子缺點的時候是放大鏡,滿眼看到的都是孩子的不足,父母卻很少用這面鏡子審視自己。
親愛的爸爸媽媽,當你面對孩子撒謊, 千萬不要大驚小怪、驚慌失措, 當然也不能置之不理,不妨冷靜下來,在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時,反省是不是自己不當的教養方式給孩子造成了壓力。
英國理查德·伍爾夫森大博士針對寶寶說謊給媽媽的建議
①要平靜沉著地處理問題, 非常幼小的孩子也許把虛幻和真實混淆了。
②要記住幼兒說謊的動機很可能是害怕懲罰和責怪,而不是蓄意的預謀。
③要為幼兒耐心解釋說謊的危害性, 要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如:「如果你說謊,小朋友就不再和你玩了」, 「如果你說謊, 叔叔阿姨就不再相信你了」 等等。
④要做到每一次的懲罰都能通情達理, 例如:每天讓孩子停看五分鐘的電視,近一時期不給孩子添置新玩具等。
⑤要讓孩子確信, 你雖然由於他的謊話而煩惱生氣,但你仍然是喜歡他的。
⑥不要對撒謊的幼兒進行體罰, 研究表明, 對撒謊的孩子動手只能使他更加撒謊,因為他越發害怕受到懲罰。
⑦不要嘲諷和奚落誇大式謊話的孩子, 孩子的心理需要這種謊言,表明他缺少自信心。
孩子說謊怎麼辦? (作者:吳佩儒 出處:親子天下)
引自 http://blog.joy.com.tw/index.php/BB049/2009/10/23/ascas_eooen_a_eofefbif_asfa_e_as_eooen_i
孩子說謊怎麼辦?幼兒開始說謊,是故意還是無心?家長該如何正面管教,而非讓孩子更害怕說實話?波士頓大學幼兒教育博士李坤珊提出「同理、進入問題核心、傳達愛」的三階段處理方法。
大多數父母會發現,孩子開始出現說謊大約是在三歲左右。通常孩子說謊的原因可以簡單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想像與真實不分,也就是編造故事,常見於五歲半以下的孩子;另一種則是趨利避害,希望自己沒有做過某些行為以逃避懲罰,或是想要達成某些目的。
虛實不分的非事實性言語
虛實不分是學齡前孩子出現說謊行為的常見原因。三到五歲孩子正處於想像力發展的階段,尤其四歲半會到達顛峰,在難以區分想像與真實世界的情況下,孩子常會編造故事,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背後也往往透露出孩子的期望。例如,明明沒去過迪士尼樂園,卻跟同學說自己昨天去了迪士尼樂園;或是告訴同學,上學途中看到一頭好大的獅子,自己還被獅子吞到肚子裡。這些編造的故事都與想像力發展有關。
三到五歲的孩子想像力豐富,當他們說出與事實不符的內容,並不是刻意說謊,而是認為想像世界是存在的。如果父母以大人的眼光來看,將與事實不符的言語都視為說謊,就會覺得五歲半以下的孩子經常在說謊。
參與想像但不鼓勵說謊
五歲半以下的孩子出現說謊行為,絕大多數是因為虛實不分,父母應該謹慎面對,不可以當成錯誤行為處理。通常孩子說出這種想像式言語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內心的期待,例如想去迪士尼樂園、想看到很大的獅子。
以我班上四歲多的孩子為例,當孩子告訴我:「昨天媽媽帶我去迪士尼樂園玩」但我清楚知道沒有這件事,我不會說:「哇!好棒喔!」因為若大人過度反應,會鼓勵他這種行為。我的處理方式是告訴他:「你很想去迪士尼樂園玩對不對?所以你想像了去迪士尼樂園玩,那麼玩了些什麼……」我會先用很清楚的直述句,讓孩子知道他很希望去樂園玩,所以想像了自己去樂園玩,接著才問他玩些什麼,不動聲色的開始參與他的想像世界。
運用想像力將不存在的事物變成真實想像,是幼兒發展的重要特性,父母一方面不能鼓勵孩子說謊,一方面也要導引他了解想像是有可能的,大人喜歡他的想像力、願意參與。上述處理方式的優點,在於孩子不會認為大人是在戳破他、指責他,甚至讓他感受到想像是有可能的,並不算說謊。而大人在參與他的想像世界時,也達到鼓勵他發揮想像、幫助想像力發展的效果。等孩子五歲多之後,可以漸漸區分出真實和虛幻,也就不會出現這種非事實的言語。
相反的,如果大人劈頭就說:「你騙人,那是假的。」立刻給孩子貼標籤,在分不清真實與想像的階段,會讓他以為自己的想像是錯的,反而扼殺了想像力發展。
透過謊言達到趨利避害的目的
孩子說謊的另一種最常見原因,是基於趨利避害的心理。例如,當孩子打破玻璃杯,他看得出來大人會生氣,因為害怕被懲罰,就說是妹妹或小狗打破的。或是為了買太空超人的玩具,即使媽媽不答應,卻私下告訴爸爸已獲得媽媽的同意。
父母若發現,孩子說謊大多是因趨利避害而不敢說實話,大人必須先自我檢討:為什麼孩子會一天到晚說謊?是不是孩子成長的環境不能讓他產生安全感?是不是大人沒有提供鼓勵孩子說實話的環境?因為一個在安全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其實是敢於指正大人的;但如果孩子發現每次說實話,只會挨罵挨打,他為了保護自己,自然會編織許多謊言以求得生存。因此,提供孩子一個有安全感的環境,即便還是可能說謊,但機率會比較低。
使用直述句切入說謊事件
面對孩子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我建議父母應保持理性的處理態度,藉此讓孩子學習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並養成誠實的習慣。例如,若很清楚是孩子打翻了牛奶,他卻推說是別人做的,我會平心靜氣的對他說:「我知道你把牛奶打翻了,現在該怎麼辦?」立刻進入事情的中心點,接著告訴孩子:「我教你怎麼清理灑在地上的牛奶。」讓孩子知道要對自己做的行為負責,同時學習如何處理。
過程中,我會用直述句切入事件本身,避免使用「你有沒有打翻牛奶」這類的問句,因為當大人這麼問,孩子就知道大人在生氣,一定不會說實話。但是也不能對孩子說:「牛奶打翻了沒關係,媽媽幫你處理」,這會讓孩子誤以為什麼事情都有大人幫忙收尾,不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另外,若孩子主動承認自己的行為,父母一定要立刻稱讚:「你說牛奶是你打翻的,媽媽很高興,因為你對我說實話,你很棒。」透過這種正向引導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誠實是好的、會被讚許的行為。
三大處理原則:同理、進入問題核心、傳達愛
從兒童發展理論來看,五歲半以下的孩子還無法完整區辨想像和真實,不清楚自己是在說謊,也不了解這是錯誤的行為。六歲以上的孩子如果說謊,則大多已經知道自己在說謊,同時明白這是錯誤行為。
處理六歲以上孩子說謊,父母可以掌握「同理孩子→切入事件問題核心→傳達愛」這三個基本步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不對,並懂得改以正確的方式面對類似問題。
我記得兒子國小二年級時曾對我說謊。原因是白天他和同學在學校玩電動玩具,老師發現後,要他們寫下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帶回家讓家長簽名。兒子擔心我們生氣,回家後拿一張小紙條來找我,說要看我怎麼簽名,我一時沒想太多,就在紙上簽了名。隔天老師跟我提起這件事,我一臉茫然,隨後才了解事情的始末,而老師這時也才發現那是假簽名。
這件事讓我非常生氣,但我還是靜下心來處理。我告訴兒子:「昨天你拿了媽媽的假簽名,我知道你是怕被罵才這麼做。但你做錯了兩件事:第一是在不對的時間和場合玩電動玩具;第二是偽造文書,那是說謊欺騙的行為。你知道自己做錯了嗎?」接著我提出一個月不准玩電動玩具的處罰方式,並再一次明白的告訴他做錯了什麼。最後我跟他說:「爸爸媽媽都非常愛你,但這件事你做錯了,不過只要你肯改過、負責任,我們還是很愛你,你是一個很棒的小孩。」
面對這個說謊事件,我第一步先同理孩子怕被罵而說謊的想法;第二步是清楚讓他知道,說謊是不對的,必須要負責任、接受懲罰;第三步則是再次表達爸媽的愛,讓他了解爸媽的愛沒有條件,和事件是分開的,雖然他處理這件事情的行為錯了,不過可以改正,改正之後永遠都是好孩子。
開啟親子討論及對談的大門
趨利避害是人之常情,若想要減少孩子說謊的機會,父母應該主動打開與孩子討論的大門。當孩子知道只要透過正向討論的方式,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或是消除擔心害怕,自然不會倚賴說謊。
保持親子之間的良好對談應該從小開始,但即使孩子已經多次因為趨利避害而說謊,建立對談關係也永遠不嫌晚。父母要有耐心,讓孩子重新信任這種溝通模式,說謊行為就可以獲得改善。
有些大孩子說謊是為了獲得他人認同,增加自信。面對這種形式的說謊行為,父母要先懂得反省,為什麼孩子無法建立自信,必須靠說謊讓他覺得自己比別人好,或自己和別人一樣。同時,父母也要找機會與孩子溝通,讓他認識自己的長處,肯定自己,培養一定的自信。
最後也別忘記,父母的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大人做錯事被孩子知道時,一定要誠實以對。尤其六歲以上孩子已經了解什麼是說謊,大人應該勇於承認錯誤行為,當大人很誠實的面對錯誤,孩子也比較容易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如果希望孩子做個誠實的人,大人必須以身作則,用自身的正確行為來指引孩子。
作者:吳佩儒 出處:親子天下
2009年11月28日 星期六
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我想要回到媽媽的肚子裡
小阿姨今天在圖書館幫我們借了一本很有趣的書,我想要回到媽媽的肚子裡,大穎文化出版。
妹妹還不肯小阿姨講,一直要媽媽說,兄妹倆靠在媽媽身邊,聽完一次又要再聽,媽媽連講了3次。
故事裡的姐姐覺得媽媽比較疼肚子裡的弟弟,所以想回到媽媽的肚子。媽媽問哥哥,”是嗎?媽媽比較疼誰?”哥哥說,”不會,比較疼我們。”
妹妹還不肯小阿姨講,一直要媽媽說,兄妹倆靠在媽媽身邊,聽完一次又要再聽,媽媽連講了3次。
故事裡的姐姐覺得媽媽比較疼肚子裡的弟弟,所以想回到媽媽的肚子。媽媽問哥哥,”是嗎?媽媽比較疼誰?”哥哥說,”不會,比較疼我們。”
哥哥門牙蛀牙 妹妹第一次看牙醫
妹妹因為嘴巴裡的破皮傷口時而水腫時而消,小兒科葉醫師建議去聽聽牙科醫生的專業看法,加上,哥哥也應該做牙齒檢查,被ABC牙醫聯盟裡的火車吸引的哥哥同意前往,於是預約了今天下午5點的門診,跟東東哥哥一起看。
進了1樓大門,要先換上拖鞋,同時也有護士來詢問掛那個醫生的門診,在1樓櫃台完成掛號及報到手續,再搭電梯前往3樓兒童牙科。
首先,領了免洗杯,刷牙去,接著哥哥照牙齒X光,這裡不是像京華牙科用的是環口攝影機器,所以媽媽無法進入X光室陪同(不過就算可以,媽媽現在也不能進去),還好,哥哥有了之前的經驗,這次很配合地讓護士連拍了6張。
等待看診時間,媽媽先被護士帶到一旁教導幫小朋友刷牙的方法,原來,巧連智裡躺在媽媽腳上的姿勢是正確的,護士說,這樣的姿勢小朋友的嘴巴張的較大,比較容易刷到後面的牙齒,力道輕輕的,小朋友不痛,也比較不會抗拒。而且護士說,小朋友在小三前手部力道都還不夠把牙齒刷乾淨,所以即使是讓小朋友自己刷牙,家長還是要幫小朋友再刷一次。
正確的刷牙方法
1. 家長坐著,讓小朋友平躺在家長腿上。
2. 使用牙線去除齒間食物殘渣,1天至少1次。
3. 牙刷無須沾牙膏,牙刷一次刷2顆牙齒,輕輕按摩即可,無須用力前後來回刷。
4. 牙齒頰側、臼齒咬合面及牙齒舌側都要刷,門牙舌側一次刷1顆即可。
5. 每次飲食完畢都要刷牙,漱口是無效的,1天最好刷3次,至少1次。
(詳可參考:http://www.abctooth.com.tw/medical-c01.html,http://www.abctooth.com.tw/medical-b01-2.html)
今天運氣不好,診所的火車壞掉了,哥哥沒辦法看到在天花板行走的火車。哥哥妹妹在遊戲區玩積木,玩了一會,好奇的妹妹發現東東哥哥不見了,於是進到東東哥哥的診間湊熱鬧,接著換綸綸哥哥,助理醫師先幫哥哥的牙齒塗紅色藥水,看看那裡沒有刷乾淨需要加強,接著紀醫師看診,哥哥門牙有蛀牙,補牙過程,哥哥有些緊張,不過配合度還是很高,接著又做了牙齒保養,這跟京華牙齒用的塗氟產品不一樣,是牛奶成份,可以吞食的,還有什麼其他好處,媽媽已經忘了。至於在看診椅上方的電視,哥哥肯定是無福享受。

還沒輪到妹妹時,叫妹妹要把嘴巴張開讓醫生檢查,都說好;二阿姨說,妹妹還跟醫生有問有答的,”為什麼要那麼多東西?”。等輪到妹妹,則是大哭掙扎,還要助理壓著妹妹的手,媽媽壓妹妹的腳。醫生塗好紅藥水,清洗及檢查牙齒,一邊跟妹妹說,要乖乖哦,不然媽媽就不能在這裡陪你,得出去了,妹妹照哭;最後跟妹妹說,不要哭太大聲,不然會把蟲蟲吵醒,出來咬你,妹妹的哭聲才漸小。妹妹起身漱口時,還只顧著哭。再次躺下做牙齒保養,照樣是哭得唏哩嘩啦的。至於妹妹嘴裡的小水泡,醫生說是先前破皮引起,就好像水管破裂,水喝多或吃東西時,會水腫,吃得少就消,一般是良性的,但大多人會擔心是惡性,建議做切除,但因妹妹還小,須麻醉,因此要到大醫院進行切除手術。
醫生同時表示,哥哥及妹妹臼齒咬合面的溝紋都很深,容易塞食物造成蛀牙,建議做裂溝填補,不過1顆牙要800元,全做的話,費用不便宜,護士說,也可以每3個月定期做牙齒檢查。
看診完,小朋友最開心的戳戳樂拿玩具時間到囉,妹妹拿了玩具,居然說明天還要來,這當然這不是真的,才說完就馬上反悔了。不過看診時妹妹雖然哭得大聲,倒也把醫生說的話聽進去了,在看到電梯旁的一張牙齒被塗紅的牙齒照片時,妹妹說”不可以哭,會把蟲蟲吵醒”,回到家還講給阿嬤聽。
哥哥呢?當然是唸唸不忘無緣看到的火車,直問火車什麼時候修好。
進了1樓大門,要先換上拖鞋,同時也有護士來詢問掛那個醫生的門診,在1樓櫃台完成掛號及報到手續,再搭電梯前往3樓兒童牙科。
首先,領了免洗杯,刷牙去,接著哥哥照牙齒X光,這裡不是像京華牙科用的是環口攝影機器,所以媽媽無法進入X光室陪同(不過就算可以,媽媽現在也不能進去),還好,哥哥有了之前的經驗,這次很配合地讓護士連拍了6張。
等待看診時間,媽媽先被護士帶到一旁教導幫小朋友刷牙的方法,原來,巧連智裡躺在媽媽腳上的姿勢是正確的,護士說,這樣的姿勢小朋友的嘴巴張的較大,比較容易刷到後面的牙齒,力道輕輕的,小朋友不痛,也比較不會抗拒。而且護士說,小朋友在小三前手部力道都還不夠把牙齒刷乾淨,所以即使是讓小朋友自己刷牙,家長還是要幫小朋友再刷一次。
正確的刷牙方法
1. 家長坐著,讓小朋友平躺在家長腿上。
2. 使用牙線去除齒間食物殘渣,1天至少1次。
3. 牙刷無須沾牙膏,牙刷一次刷2顆牙齒,輕輕按摩即可,無須用力前後來回刷。
4. 牙齒頰側、臼齒咬合面及牙齒舌側都要刷,門牙舌側一次刷1顆即可。
5. 每次飲食完畢都要刷牙,漱口是無效的,1天最好刷3次,至少1次。
(詳可參考:http://www.abctooth.com.tw/medical-c01.html,http://www.abctooth.com.tw/medical-b01-2.html)
今天運氣不好,診所的火車壞掉了,哥哥沒辦法看到在天花板行走的火車。哥哥妹妹在遊戲區玩積木,玩了一會,好奇的妹妹發現東東哥哥不見了,於是進到東東哥哥的診間湊熱鬧,接著換綸綸哥哥,助理醫師先幫哥哥的牙齒塗紅色藥水,看看那裡沒有刷乾淨需要加強,接著紀醫師看診,哥哥門牙有蛀牙,補牙過程,哥哥有些緊張,不過配合度還是很高,接著又做了牙齒保養,這跟京華牙齒用的塗氟產品不一樣,是牛奶成份,可以吞食的,還有什麼其他好處,媽媽已經忘了。至於在看診椅上方的電視,哥哥肯定是無福享受。
還沒輪到妹妹時,叫妹妹要把嘴巴張開讓醫生檢查,都說好;二阿姨說,妹妹還跟醫生有問有答的,”為什麼要那麼多東西?”。等輪到妹妹,則是大哭掙扎,還要助理壓著妹妹的手,媽媽壓妹妹的腳。醫生塗好紅藥水,清洗及檢查牙齒,一邊跟妹妹說,要乖乖哦,不然媽媽就不能在這裡陪你,得出去了,妹妹照哭;最後跟妹妹說,不要哭太大聲,不然會把蟲蟲吵醒,出來咬你,妹妹的哭聲才漸小。妹妹起身漱口時,還只顧著哭。再次躺下做牙齒保養,照樣是哭得唏哩嘩啦的。至於妹妹嘴裡的小水泡,醫生說是先前破皮引起,就好像水管破裂,水喝多或吃東西時,會水腫,吃得少就消,一般是良性的,但大多人會擔心是惡性,建議做切除,但因妹妹還小,須麻醉,因此要到大醫院進行切除手術。
醫生同時表示,哥哥及妹妹臼齒咬合面的溝紋都很深,容易塞食物造成蛀牙,建議做裂溝填補,不過1顆牙要800元,全做的話,費用不便宜,護士說,也可以每3個月定期做牙齒檢查。
看診完,小朋友最開心的戳戳樂拿玩具時間到囉,妹妹拿了玩具,居然說明天還要來,這當然這不是真的,才說完就馬上反悔了。不過看診時妹妹雖然哭得大聲,倒也把醫生說的話聽進去了,在看到電梯旁的一張牙齒被塗紅的牙齒照片時,妹妹說”不可以哭,會把蟲蟲吵醒”,回到家還講給阿嬤聽。
哥哥呢?當然是唸唸不忘無緣看到的火車,直問火車什麼時候修好。
哥哥,你有沒有怎麼樣?
午餐時,妹妹說口渴,水壼在房間,哥哥自動要去幫妹妹拿,從沙發上要下去時,腳拌到阿嬤工作袋的帶子,從沙發上摔了下來,唉了一聲,又馬上站起來進房間拿水壼。
大家跟妹妹說,你看哥哥好棒,為了幫你拿水壼摔摔了,你等一下要給哥哥秀秀。
哥哥拿了水壼回來,妹妹摸摸哥哥的背,說”哥哥,你有沒有怎麼樣?”
大家跟妹妹說,你看哥哥好棒,為了幫你拿水壼摔摔了,你等一下要給哥哥秀秀。
哥哥拿了水壼回來,妹妹摸摸哥哥的背,說”哥哥,你有沒有怎麼樣?”
出去回來要先洗手
早上,二阿姨送姐姐哥哥上課回來,跟媽媽說話時,妹妹在一旁問媽媽說,”出去回來要先洗手,對不對?”二阿姨聽了,”你是在叫我去洗手,好,我去洗手。”
接著,阿嬤開門進來,妹妹立即跟阿嬤說,”回來要洗手。”
阿公跟姨丈回來時,妹妹的第一句話也是”回來要洗手。”
妹妹今早變成衛生股長了。
接著,阿嬤開門進來,妹妹立即跟阿嬤說,”回來要洗手。”
阿公跟姨丈回來時,妹妹的第一句話也是”回來要洗手。”
妹妹今早變成衛生股長了。
2009年11月25日 星期三
不要學電腦!但是應該學英文!
對於學英文的另一種想法
原文引自 http://yenging.pixnet.net/blog/post/21812147
看過了小孩不應該學英文,來個平衡報導,應該學英文。
不過親愛的讀者,看完雙方意見,您心中想法是否改變? 如果有,又是什麼樣改變?如果沒有改變,在您中的那把尺又是什麼?
不要學電腦!但是應該學英文!作者 :【郭顯煒】
首先,我個人非常肯定作者「不要學電腦」的看法。作者果然不愧為電腦公司的總經理,對於電腦的見解非常具有說服力。因此,我必須先坦承,我個人百分之百贊同作者提出的「不要學電腦」這個看法,也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那麼早接觸電腦。
然而,對於作者提出的「不要學英文」,個人就無法百分之百認同了。我覺得作者的理由有許多可議之處,甚至覺得其中充滿了許多情緒性語言和個人偏見。在此,我將一一提出反駁,並且藉此呼籲所有家長,千萬不要被這些簡單的二分法或情緒用語迷惑,因而誤以為從小學英文就是天大的錯誤。此外,我也要請大家放心,因為我跟作者一樣,「不懂的事情絕對不敢吹牛」。
作者認為「不要學英文」的第一個理由是:「新一代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如果從幼兒就開始教英文,以後他們的中文程度會更差,因為學習的時間就是這些,要學的東西越多,當然就瓜分掉原來學習項目的時間。」我個人承認,新一代的中文程度確實越來越差了;然而,中文程度越來越差真的是提早學習英文造成的嗎?真的跟提早學習英文有關嗎?不見得吧!輕易地就將這兩件事畫上等號,這個結論下得太草率了吧!請各位看看那些中文很差、如同作者所說「沒有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下降、寫作能力也跟著下降」的年輕人,他們中文程度差真的是因為很早就學英文嗎?我想,許多人都不會同意這一點吧!這些年輕人的中文程度差有許多原因,稍微動點腦筋,就知道絕對不能將他們中文程度差全都歸咎於提早學習英文。
語文能力越來越差絕對不只是台灣年輕人的問題,而是舉世皆然的現象。我們若是問問美國的老師,他們一定也會感嘆美國年輕人的英文越來越差了。難道美國年輕人的英文程度越來越差是因為提早學習其他語文?答案很簡單,當然不是!年輕人的語文能力越來越差,很大一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影像科技的發達,看電視、看電影、上網的時間都不夠了,哪還有什麼時間好好坐下來認真看一本只有文字、沒有畫面、更遑論影音效果的書。我個人在出版界打滾,對於這種現象感受非常深,也都知道只有文字的書籍較不易銷售,若是能配上插圖甚至
CD、VCD,市場上的反應就會較佳。我不敢像作者一樣,將中文程度變差就這麼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因素,但也絕對敢拍胸脯保證,年輕人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跟影像科技發達的關係絕對遠大於「提早學英文」;說真的,將中文程度變差歸咎於「提早學英文」實在是扯太遠了。
作者認為「不要學英文」的第二個理由是:「學習人類的自然語言和學習電腦的程式語言一樣,總得先有一種語言的基礎,再來學第二、第三種語言。這樣對本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已經嫻熟,看得懂艱深的文字,寫得出通順、優美的文句,以這個為基礎來學外國語,才能學得好。不然每種語言都懂得很膚淺,就好像只會用多國語言來說你好、再見、吃飽沒,我們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下一代嗎?」我個人對電腦了解不多,在此不談論如何學習電腦的程式語言;然而,關於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與能力,我個人認為作者的觀點百分之百錯誤。如果先有一種語言的基礎再來學習第二種語言,腦袋已經被第一種語言的邏輯結構限制住了,發展的空間有限,再來學習其他語言(尤其是跟中文語言結構差異非常大的印歐語系或閃族語系)就很累了。我個人在研究所期間開始學習德文,非常認真學習,後來也曾經待在德國學習了一陣子。我敢拍胸脯保證,我的德文文法學得非常好,也可以寫出不錯的文章,但就是被聽力打敗,而這也是所有學習德文的亞洲學生的夢魘。為什麼?因為德文的語言結構和中文實在差異太大了,我們的大腦已經被中文的語法結構限制住了,劈哩啪拉一連串德文從德國人口中如水銀瀉地般流出,我們這個已經被中文結構限制的大腦根本就來不及反應。
我舉出個人學習德文的經驗,就是要指出,語言絕對是越早學習越好。雖然我不是何嘉仁美語機構的員工,也不是何嘉仁美語幼稚園的家長,但我還是要勇敢地說出,我百分之百贊同他們的廣告詞:「讓孩子自然而然學習兩種語言。」當然,我必須先強調,要「自然而然」,不能「強迫」。我們絕對不要輕忽六歲以下孩童的語言學習能力,不要以為他們都像洪總經理所說的電腦一樣笨,不要以為他們學習另一種語言就會影響母語的發展。錯了,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六歲以下的孩童可以同時學會好幾種語言;在他們的大腦尚未被某一種語言結構固定住之前,他們可以同時適應不同的語言結構,而且這樣對他們的大腦發展反而有更大的幫助,也比較不會做單向性的思考,因而輕易地就將中文程度不好歸咎於提早學習英文。
作家龍應台女士的夫婿是德國人,她曾經在《孩子,你慢慢來》(皇冠出版)這本書中提到,她的兩個孩子對著父親自然就說出德文,對著母親自然就說出中文,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困難。我們也看過很多報導指出,許多歐洲的小國國民,如荷蘭、盧森堡,由於位居大國之間,所以他們的國民通常會駕馭好幾種語言,因為他們擁有可以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的環境。有許多外交官的子女,童年時期跟著父親繞著地球跑,也因此學會了好幾種語言。這些例子在在證明,幼兒是有能力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的,只要擁有多語環境,不要揠苗助長,擔心小孩子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會影響母語的學習其實只是杞人憂天。
至於作者所說的:「每種語言都懂得很膚淺,就好像只會用多國語言來說你好、再見、吃飽沒,我們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下一代嗎?」我認為這又是扯太遠的情緒語言了。沒有任何一位幼稚園家長要培養這樣的下一代,我們只是希望小孩子能自然地接觸另一種語言,因為這種語言很重要,因為以這種語言為官方語言的某個大國可以愛打哪個國家就打哪個國家,所以若是能學好這種語言,成為自身的一種好工具,以後就更容易在這個地球村取得立足之地。誰聽過哪一位家長要小孩子學習十種語言來說「你好、再見、吃飽沒」?
我必須承認,我們的幼兒英語教育確實有許多問題,師資的良莠不齊尤其嚴重。但是,這跟要不要提早學英文沒有關係,因為這純粹是技術面的問題,不是價值面的問題。師資良莠不齊可以透過培育幼兒英語師資來補強,如此即可淘汰某些來台騙吃騙喝的外國人,但是這跟要不要提早學英文完全是兩碼子事。
說到幼兒美語師資,我就想到前一陣子有一位媽媽痛心疾首地對著眾多媒體大聲疾呼,呼籲大家要重視全美語幼稚園衍生的問題,因為她的女兒就是受害者。這位媽媽就是專門培養兒童英語師資的「台北師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由於她的慘痛經驗,引發了一陣撻伐之聲,全美語幼稚園因而成為眾矢之地。當然,我必須指出,如果各位家長真的像張所長一樣,採取「浸泡式學習法」,送女兒去全美語幼稚園還不夠,還要規定下課之後只能看英文節目、閱讀英文書籍,最後絕對也會出來大聲指責全美語幼稚園的不是。問題是,這真的是全美語幼稚園的錯嗎?不全然吧!做家長的都已經送孩子去全美語幼稚園整天說美語了,卻絲毫沒有警覺到下課後必須還原孩子的中文環境,結果當然和張所長的女兒一樣慘!這是個人方法的問題,不是提早學習英文的問題。
我必須先說明,個人在此為「提早學英文」辯駁,並非是認為英文比中文重要。錯了,我從來不認為英文比中文重要,畢竟中文是我們的母語,畢竟中文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文,畢竟中文有英文所沒有的優美文字,我絕對百分之五百認為中文很重要,正在閱讀我這篇文章的諸位看倌也應該會承認我的中文書寫能力還不錯!我要我的孩子提早學英文,並不是認為學好英文就萬事
OK;事實上,我也會要求我的孩子學好中文。我只是希望,在我孩子的大腦尚未被中文的語法結構完全限制住之前,可以先接觸另一種語法結構差異很大的語文,如此一來,往後在學習英文的道路上就不會荊棘遍布、困難重重,更不會有阿扁總統所說的「路上的石頭」。
因此,我們一定要記取張所長的慘痛教訓,不論是否送孩子去全美語幼稚園,絕對不能只要孩子看英文節目、閱讀英文書籍,這樣中文程度當然會不好!
最後,作者認為「不要學英文」的第三個理由是:「大家說要儘早學英文,因為現在英文是國際語言,美國是世界強權。所以能夠越早學英文,就能從小就開始像美國人,長大之後才不會輸給別人。但是所謂的『美國人』真的就是這麼優秀的民族嗎?我們就得樣樣跟他們看齊嗎?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美國的一些現場討論的節目,如果有看過,您就會知道一般美國人的水準有多差。」
唉,我真不知道洪總經理到底是受了美國人多少鳥氣,為什麼會說出這麼多氣話,沒有用的,根本說服不了任何人。請問一下,哪一位幼稚園家長要孩子提早學英文是為了「從小就開始像美國人」?哪一個人學英文是因為認為美國人是優秀的民族,要樣樣向他們看齊?我不管美國人的水準是好是差,我只知道現在全世界最通行的語言是英文,我只知道要跟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民交流,除了使用他們的母語之外,就是只能透過英文。我也不管美國是正義之師還是流氓國家,我只知道美國透過強大的媒體影響力讓英文成為世界語言,我只知道到世界各國旅行必備英文,難道是中文嗎?
美國已經強大到愛打誰就打誰,這是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雖然他們一般國民的水準很差;同樣地,英文已經幾乎是走到哪裡皆可通,這也是個事實,我們必須接受。不管你喜不喜歡美國人,不管你要不要像美國人,反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就必須使用英文。既然如此,套句阿扁常說的話,我要我的孩子提早學英文「有那麼嚴重嗎」?犯得著用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散布「不要學英文」的錯誤訊息嗎?當作者只是因為一支拍得不是很好的電視廣告,就以偏概全地認定喜歡說英語的幼童是「搖頭晃腦、自稱哈利波特的假洋鬼子」時,是否曾經考量到這種情緒性反應和情緒性語言只是自暴其短,根本不具任何說服力?此外,作者還情緒性地批評:「以前吹捧得多麼厲害的什麼英文小魔女,托福考滿分還出國留學當了哈佛小魔女,最後回來不過只是在電視上穿得花枝招展教小朋友英文;搞了半天,到最後也不過如此而已。」說真的,這樣的情緒性批評只是再次顯示出作者還是沒有跳出傳統的錯誤思維,沒有擺脫傳統的錯誤價值觀。教小朋友英文有什麼不好?如果她真的教得好,嘉惠許多小朋友,難道不是很大的功德與成就嗎?難道一定要當上總經理才是有成就嗎?這樣的批評基本上已經嚴重污辱了所有的兒童英語老師,因為作者認為辛苦地學習英文、研究兒童英語教學並且身體力行,這麼辛苦地搞了老半天,到最後卻也不過如此而已,實在沒什麼了不起!我的天啊,堂堂一家電腦公司的總經理,一位年紀輕輕就成為電腦公司總經理的青年才俊,竟然有這種非常不恰當的觀念,實在令我驚訝。
我會跳出來撰寫這篇文章,就是認為作者這些似是而非的論點和情緒性的批評其實是必須高度質疑的,而這些必須被高度質疑的內容目前已經引起許多人重視,甚至被某些人認為是值得「高度推薦」的東西。我不敢說自己的論點絕對正確,也不是抱持著撥亂反正、捨我其誰的心態出來力挺英文;只是,在目前這種一面倒地撻伐「提早學習英文」的烏雲籠罩下,像我這種盡我所能「提早讓孩子學習英文」的家長似乎成了人人皆曰可殺、扼殺孩童生命力的罪人。不,我不認為我是罪人,所以我必須站出來,提出另一種觀點,讓所有的幼稚園家長在一面倒的聲浪中聽到不同的聲音,否則,這個社會將會繼續被烏雲籠罩下去。
近來,網路上流行傳閱一篇文章〈給幼稚園家長的演講稿〉,是由台灣昇陽公司總經理洪志鵬撰寫的。這篇文章受到高度的重視,引發許多幼稚園家長和老師的討論,我個人也收到不只一位朋友傳送這篇文章給我。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高度重視,最主要是因為作者高舉了兩支令人不得不側目的大旗──「不要學電腦」和「不要學英文」──繼續延燒前一陣子方興未艾的兒童英語教育問題,因而引起許多家長的重視。我和作者一樣,有個今年剛進幼稚園的小孩,也很關心幼兒教育;對於作者的觀點,我個人有許多高度贊同之處,但也有許多高度質疑之處。因此,個人雖然不是貴為某公司的總經理,卻還是希望能就事論事地提出個人的看法,也希望所有的家長不吝批評指教。
原文引自 http://yenging.pixnet.net/blog/post/21812147
看過了小孩不應該學英文,來個平衡報導,應該學英文。
不過親愛的讀者,看完雙方意見,您心中想法是否改變? 如果有,又是什麼樣改變?如果沒有改變,在您中的那把尺又是什麼?
不要學電腦!但是應該學英文!作者 :【郭顯煒】
首先,我個人非常肯定作者「不要學電腦」的看法。作者果然不愧為電腦公司的總經理,對於電腦的見解非常具有說服力。因此,我必須先坦承,我個人百分之百贊同作者提出的「不要學電腦」這個看法,也希望自己的小孩不要那麼早接觸電腦。
然而,對於作者提出的「不要學英文」,個人就無法百分之百認同了。我覺得作者的理由有許多可議之處,甚至覺得其中充滿了許多情緒性語言和個人偏見。在此,我將一一提出反駁,並且藉此呼籲所有家長,千萬不要被這些簡單的二分法或情緒用語迷惑,因而誤以為從小學英文就是天大的錯誤。此外,我也要請大家放心,因為我跟作者一樣,「不懂的事情絕對不敢吹牛」。
作者認為「不要學英文」的第一個理由是:「新一代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如果從幼兒就開始教英文,以後他們的中文程度會更差,因為學習的時間就是這些,要學的東西越多,當然就瓜分掉原來學習項目的時間。」我個人承認,新一代的中文程度確實越來越差了;然而,中文程度越來越差真的是提早學習英文造成的嗎?真的跟提早學習英文有關嗎?不見得吧!輕易地就將這兩件事畫上等號,這個結論下得太草率了吧!請各位看看那些中文很差、如同作者所說「沒有閱讀興趣、閱讀能力下降、寫作能力也跟著下降」的年輕人,他們中文程度差真的是因為很早就學英文嗎?我想,許多人都不會同意這一點吧!這些年輕人的中文程度差有許多原因,稍微動點腦筋,就知道絕對不能將他們中文程度差全都歸咎於提早學習英文。
語文能力越來越差絕對不只是台灣年輕人的問題,而是舉世皆然的現象。我們若是問問美國的老師,他們一定也會感嘆美國年輕人的英文越來越差了。難道美國年輕人的英文程度越來越差是因為提早學習其他語文?答案很簡單,當然不是!年輕人的語文能力越來越差,很大一部分原因當然是因為影像科技的發達,看電視、看電影、上網的時間都不夠了,哪還有什麼時間好好坐下來認真看一本只有文字、沒有畫面、更遑論影音效果的書。我個人在出版界打滾,對於這種現象感受非常深,也都知道只有文字的書籍較不易銷售,若是能配上插圖甚至
CD、VCD,市場上的反應就會較佳。我不敢像作者一樣,將中文程度變差就這麼簡單地歸咎於某個因素,但也絕對敢拍胸脯保證,年輕人的中文程度越來越差,跟影像科技發達的關係絕對遠大於「提早學英文」;說真的,將中文程度變差歸咎於「提早學英文」實在是扯太遠了。
作者認為「不要學英文」的第二個理由是:「學習人類的自然語言和學習電腦的程式語言一樣,總得先有一種語言的基礎,再來學第二、第三種語言。這樣對本國語言、文字的運用已經嫻熟,看得懂艱深的文字,寫得出通順、優美的文句,以這個為基礎來學外國語,才能學得好。不然每種語言都懂得很膚淺,就好像只會用多國語言來說你好、再見、吃飽沒,我們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下一代嗎?」我個人對電腦了解不多,在此不談論如何學習電腦的程式語言;然而,關於人類學習語言的過程與能力,我個人認為作者的觀點百分之百錯誤。如果先有一種語言的基礎再來學習第二種語言,腦袋已經被第一種語言的邏輯結構限制住了,發展的空間有限,再來學習其他語言(尤其是跟中文語言結構差異非常大的印歐語系或閃族語系)就很累了。我個人在研究所期間開始學習德文,非常認真學習,後來也曾經待在德國學習了一陣子。我敢拍胸脯保證,我的德文文法學得非常好,也可以寫出不錯的文章,但就是被聽力打敗,而這也是所有學習德文的亞洲學生的夢魘。為什麼?因為德文的語言結構和中文實在差異太大了,我們的大腦已經被中文的語法結構限制住了,劈哩啪拉一連串德文從德國人口中如水銀瀉地般流出,我們這個已經被中文結構限制的大腦根本就來不及反應。
我舉出個人學習德文的經驗,就是要指出,語言絕對是越早學習越好。雖然我不是何嘉仁美語機構的員工,也不是何嘉仁美語幼稚園的家長,但我還是要勇敢地說出,我百分之百贊同他們的廣告詞:「讓孩子自然而然學習兩種語言。」當然,我必須先強調,要「自然而然」,不能「強迫」。我們絕對不要輕忽六歲以下孩童的語言學習能力,不要以為他們都像洪總經理所說的電腦一樣笨,不要以為他們學習另一種語言就會影響母語的發展。錯了,有太多的例子告訴我們,只要有適當的環境,六歲以下的孩童可以同時學會好幾種語言;在他們的大腦尚未被某一種語言結構固定住之前,他們可以同時適應不同的語言結構,而且這樣對他們的大腦發展反而有更大的幫助,也比較不會做單向性的思考,因而輕易地就將中文程度不好歸咎於提早學習英文。
作家龍應台女士的夫婿是德國人,她曾經在《孩子,你慢慢來》(皇冠出版)這本書中提到,她的兩個孩子對著父親自然就說出德文,對著母親自然就說出中文,絲毫不覺得有什麼困難。我們也看過很多報導指出,許多歐洲的小國國民,如荷蘭、盧森堡,由於位居大國之間,所以他們的國民通常會駕馭好幾種語言,因為他們擁有可以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的環境。有許多外交官的子女,童年時期跟著父親繞著地球跑,也因此學會了好幾種語言。這些例子在在證明,幼兒是有能力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的,只要擁有多語環境,不要揠苗助長,擔心小孩子同時學習好幾種語言會影響母語的學習其實只是杞人憂天。
至於作者所說的:「每種語言都懂得很膚淺,就好像只會用多國語言來說你好、再見、吃飽沒,我們要培養的就是這樣的下一代嗎?」我認為這又是扯太遠的情緒語言了。沒有任何一位幼稚園家長要培養這樣的下一代,我們只是希望小孩子能自然地接觸另一種語言,因為這種語言很重要,因為以這種語言為官方語言的某個大國可以愛打哪個國家就打哪個國家,所以若是能學好這種語言,成為自身的一種好工具,以後就更容易在這個地球村取得立足之地。誰聽過哪一位家長要小孩子學習十種語言來說「你好、再見、吃飽沒」?
我必須承認,我們的幼兒英語教育確實有許多問題,師資的良莠不齊尤其嚴重。但是,這跟要不要提早學英文沒有關係,因為這純粹是技術面的問題,不是價值面的問題。師資良莠不齊可以透過培育幼兒英語師資來補強,如此即可淘汰某些來台騙吃騙喝的外國人,但是這跟要不要提早學英文完全是兩碼子事。
說到幼兒美語師資,我就想到前一陣子有一位媽媽痛心疾首地對著眾多媒體大聲疾呼,呼籲大家要重視全美語幼稚園衍生的問題,因為她的女兒就是受害者。這位媽媽就是專門培養兒童英語師資的「台北師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所長」張湘君,由於她的慘痛經驗,引發了一陣撻伐之聲,全美語幼稚園因而成為眾矢之地。當然,我必須指出,如果各位家長真的像張所長一樣,採取「浸泡式學習法」,送女兒去全美語幼稚園還不夠,還要規定下課之後只能看英文節目、閱讀英文書籍,最後絕對也會出來大聲指責全美語幼稚園的不是。問題是,這真的是全美語幼稚園的錯嗎?不全然吧!做家長的都已經送孩子去全美語幼稚園整天說美語了,卻絲毫沒有警覺到下課後必須還原孩子的中文環境,結果當然和張所長的女兒一樣慘!這是個人方法的問題,不是提早學習英文的問題。
我必須先說明,個人在此為「提早學英文」辯駁,並非是認為英文比中文重要。錯了,我從來不認為英文比中文重要,畢竟中文是我們的母語,畢竟中文是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文,畢竟中文有英文所沒有的優美文字,我絕對百分之五百認為中文很重要,正在閱讀我這篇文章的諸位看倌也應該會承認我的中文書寫能力還不錯!我要我的孩子提早學英文,並不是認為學好英文就萬事
OK;事實上,我也會要求我的孩子學好中文。我只是希望,在我孩子的大腦尚未被中文的語法結構完全限制住之前,可以先接觸另一種語法結構差異很大的語文,如此一來,往後在學習英文的道路上就不會荊棘遍布、困難重重,更不會有阿扁總統所說的「路上的石頭」。
因此,我們一定要記取張所長的慘痛教訓,不論是否送孩子去全美語幼稚園,絕對不能只要孩子看英文節目、閱讀英文書籍,這樣中文程度當然會不好!
最後,作者認為「不要學英文」的第三個理由是:「大家說要儘早學英文,因為現在英文是國際語言,美國是世界強權。所以能夠越早學英文,就能從小就開始像美國人,長大之後才不會輸給別人。但是所謂的『美國人』真的就是這麼優秀的民族嗎?我們就得樣樣跟他們看齊嗎?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美國的一些現場討論的節目,如果有看過,您就會知道一般美國人的水準有多差。」
唉,我真不知道洪總經理到底是受了美國人多少鳥氣,為什麼會說出這麼多氣話,沒有用的,根本說服不了任何人。請問一下,哪一位幼稚園家長要孩子提早學英文是為了「從小就開始像美國人」?哪一個人學英文是因為認為美國人是優秀的民族,要樣樣向他們看齊?我不管美國人的水準是好是差,我只知道現在全世界最通行的語言是英文,我只知道要跟非英語系國家的人民交流,除了使用他們的母語之外,就是只能透過英文。我也不管美國是正義之師還是流氓國家,我只知道美國透過強大的媒體影響力讓英文成為世界語言,我只知道到世界各國旅行必備英文,難道是中文嗎?
美國已經強大到愛打誰就打誰,這是個事實,我們必須承認,雖然他們一般國民的水準很差;同樣地,英文已經幾乎是走到哪裡皆可通,這也是個事實,我們必須接受。不管你喜不喜歡美國人,不管你要不要像美國人,反正,想要進入國際社會,就必須使用英文。既然如此,套句阿扁常說的話,我要我的孩子提早學英文「有那麼嚴重嗎」?犯得著用這些似是而非的理由散布「不要學英文」的錯誤訊息嗎?當作者只是因為一支拍得不是很好的電視廣告,就以偏概全地認定喜歡說英語的幼童是「搖頭晃腦、自稱哈利波特的假洋鬼子」時,是否曾經考量到這種情緒性反應和情緒性語言只是自暴其短,根本不具任何說服力?此外,作者還情緒性地批評:「以前吹捧得多麼厲害的什麼英文小魔女,托福考滿分還出國留學當了哈佛小魔女,最後回來不過只是在電視上穿得花枝招展教小朋友英文;搞了半天,到最後也不過如此而已。」說真的,這樣的情緒性批評只是再次顯示出作者還是沒有跳出傳統的錯誤思維,沒有擺脫傳統的錯誤價值觀。教小朋友英文有什麼不好?如果她真的教得好,嘉惠許多小朋友,難道不是很大的功德與成就嗎?難道一定要當上總經理才是有成就嗎?這樣的批評基本上已經嚴重污辱了所有的兒童英語老師,因為作者認為辛苦地學習英文、研究兒童英語教學並且身體力行,這麼辛苦地搞了老半天,到最後卻也不過如此而已,實在沒什麼了不起!我的天啊,堂堂一家電腦公司的總經理,一位年紀輕輕就成為電腦公司總經理的青年才俊,竟然有這種非常不恰當的觀念,實在令我驚訝。
我會跳出來撰寫這篇文章,就是認為作者這些似是而非的論點和情緒性的批評其實是必須高度質疑的,而這些必須被高度質疑的內容目前已經引起許多人重視,甚至被某些人認為是值得「高度推薦」的東西。我不敢說自己的論點絕對正確,也不是抱持著撥亂反正、捨我其誰的心態出來力挺英文;只是,在目前這種一面倒地撻伐「提早學習英文」的烏雲籠罩下,像我這種盡我所能「提早讓孩子學習英文」的家長似乎成了人人皆曰可殺、扼殺孩童生命力的罪人。不,我不認為我是罪人,所以我必須站出來,提出另一種觀點,讓所有的幼稚園家長在一面倒的聲浪中聽到不同的聲音,否則,這個社會將會繼續被烏雲籠罩下去。
近來,網路上流行傳閱一篇文章〈給幼稚園家長的演講稿〉,是由台灣昇陽公司總經理洪志鵬撰寫的。這篇文章受到高度的重視,引發許多幼稚園家長和老師的討論,我個人也收到不只一位朋友傳送這篇文章給我。這篇文章之所以引起高度重視,最主要是因為作者高舉了兩支令人不得不側目的大旗──「不要學電腦」和「不要學英文」──繼續延燒前一陣子方興未艾的兒童英語教育問題,因而引起許多家長的重視。我和作者一樣,有個今年剛進幼稚園的小孩,也很關心幼兒教育;對於作者的觀點,我個人有許多高度贊同之處,但也有許多高度質疑之處。因此,個人雖然不是貴為某公司的總經理,卻還是希望能就事論事地提出個人的看法,也希望所有的家長不吝批評指教。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