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種類的莓果,如草莓、藍莓、葡萄,放到50度的熱水中,然後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莓果如何保鮮?泡熱水!
http://dodocook.blogspot.tw/2012/05/blog-post_9054.html?utm_source=BP_recent
任何種類的莓果,如草莓、藍莓、葡萄,放到50度的熱水中,然後 ,在水中輕微攪拌,確保每顆都平均接觸到熱水,放個30~40秒 左右。這有助於讓莓果保持新鮮,放得更久。
任何種類的莓果,如草莓、藍莓、葡萄,放到50度的熱水中,然後
芝士焗番薯撻
http://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50988993536064&set=a.297313766063.180227.219201316063&type=1&theater

【芝士焗番薯撻】
材料:
紅心甜番薯、芝士粉、奶粉、幼砂糖、蛋黃液。
做法:
1、紅薯隔水蒸軟,去皮
2、加入砂糖、芝士粉、奶粉拌勻,壓成薯泥
3、用湯匙取一匙,整形成圓球,放在紙托上,用刀子在上面壓出格 子形狀
4、刷上蛋黃液
5、預熱烤箱200℃,放入番薯撻烤至幹身
材料:
紅心甜番薯、芝士粉、奶粉、幼砂糖、蛋黃液。
做法:
1、紅薯隔水蒸軟,去皮
2、加入砂糖、芝士粉、奶粉拌勻,壓成薯泥
3、用湯匙取一匙,整形成圓球,放在紙托上,用刀子在上面壓出格
4、刷上蛋黃液
5、預熱烤箱200℃,放入番薯撻烤至幹身
孩子不是「不會」,只是還不知道「怎麼做」!
孩子不是「不會」,只是還不知道「怎麼做」!
請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不會呢?」
「你到底要媽咪說幾次?」
「就是這樣,很簡單啊!」
……你常對孩子說這些充滿負面情緒的話嗎?
每天除了照顧小孩還得兼顧工作,說話的語氣就常會不自覺 地變成這樣。
當孩子逐漸習慣這種說話方式,就會慢慢地養成消極敷衍的 心態,這樣豈不是很糟嗎?
老是被罵的孩子,真的是不會做嗎?難道一直被罵,他都不 會想改嗎?還是他只是不想照著大人說的去做呢?
別把孩子想得那麼糟!孩子們只要過了一歲,就算你不說, 他也會急著告訴你:「我會!」、「我要自己做!」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變得不願意自己做呢?
人體有隨意肌和不隨意肌這二種肌肉,隨意肌是依個人意志 運動的肌肉。當孩子說:「我要自己做!」的時候,代表孩 子的意志正強烈地開始運作。孩子內心想要自己做的意願也 正開始高漲。
不過,這時候的孩子還無法自由運用隨意肌。就算「想做」 ,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孩子不是「不會做」,只是不知道「 怎麼做」。
因此,大人必須告訴他們「怎麼做」,但是要讓孩子明白怎 麼做,其實並不容易。
想告訴孩子「怎麼做」,必須有技巧地「做給他們看」。有 些人教導孩子做法時,總錯把孩子當成是與自己一樣的大人 ,匆促地做了一次,就對孩子說:「你會了吧?」他們不了 解孩子根本沒聽懂,卻又生氣地責備孩子:「你怎麼都學不 會呢!」
某位從事幼保工作的老師曾與我分享過她的親身經驗。
大人總以為既然自己做得到,孩子一定也沒問題。於是常對 他們說:「你會了吧!自己好好做喔!」如果情況不如他們 所預期,便開始感到煩躁,甚至大聲斥責。結果等孩子嚇哭 了,一直說對不起時,大人反而還更生氣,罵孩子:「不要 再說對不起了!」說來慚愧,像這樣的情況,我也有過好幾 次經驗。「怎麼又來了?」事後我常為我自己說的話感到很 後悔。
某天,在別人的介紹下,看了相良小姐的著作《媽媽,教教 我怎麼自己做》(講談社),透過書中舉出的諸多事例,我 才了解孩子不是「不會做」,只是不知道「怎麼做」。所有 的事例都有個共通點,只要讓孩子知道「怎麼做」,每個孩 子就沒有做不到的事。
了解這件事後,我告訴自己,在教孩子的時候,除了要常對 他們說:「要這樣做喔,知道嗎?」,還要身體力行。例如 讓他們看怎麼擰乾濕抹布、孩子漱口時,要站在旁邊讓他們 看看我怎麼把水含在嘴裡。沒想到這麼做之後,我變得更有 耐性去「等待」孩子了解。
現在,我能夠發現孩子們對什麼感到有興趣,對什麼會很投 入。這麼一來,根本沒有生氣的必要。過去我常過度干涉太 瑣碎的事,對不需要生氣的事也輕易發怒,想到這裡就覺得 很對不起孩子們,眼淚不禁奪眶而出。
(大槻英美)
傾聽孩子的主張,回應孩子的心聲,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心態 ,重新思考做法,孩子也會有所改變。而且你也會跟著改變 ,你會發現自己變得更能忍耐與體貼,很不可思議吧!
「我想自己做,但我做不好!」、「到底該怎樣做?教教我 該怎麼做!」面對獨力奮鬥的孩子,如果不懂得「做給他看 」的技巧,就會產生「沒關係!我幫你做!」和「你為什麼 不會呢?」這二種錯誤的心態。
孩子因為「還不會做」而處於弱勢,而「已經會做」的大人 則占上風。強者經常忽視弱者的願望、煩惱或哀傷。來到這 世上才幾年的孩子「不知道怎麼做」,是理所當然的事,大 人不該強迫孩子配合自己的生活步調,全權掌控孩子的一舉 一動。
孩子因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而感到困惑。他們只是希望 「你教他該怎麼做」。你代替他做或是對他發脾氣只會讓他 們感到很傷心。貼近孩子的心,想想該如何讓他們了解「怎 麼做」。再透過「做給他看」的教育技巧,告訴孩子應該怎 麼做。
孩子會從失敗中學會,所以請勿輕易動怒!
不是邊糾正邊教,而是「邊教,邊被教」。
蒙特梭利女士參加某場需要口譯的演講時曾提及「邊教,邊 被教。」口譯員以為自己沒聽懂,於是反問了一次:「什麼 ?」
只見蒙特梭利女士緩緩地又說了一遍:「邊教,邊被教。」 乍聽之下好像不難懂,但意思卻無法連貫,因此口譯員又再 問道:「什麼?」這位口譯員認為,蒙特梭利教育是將孩子 的自由列為最優先,所以聽到蒙特梭利女士一連說了二次「 教」,一時間反應不過來,不禁連連提出疑問。
蒙特梭利女士微笑地說:「不要邊糾正邊教,而是要邊教邊 與孩子對話。」
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二種訊息。第一,大人無心的糾正會使 孩子關上心門。第二,教導孩子必須有堅定的耐心。
有時候,就算用最簡單的方式慢慢教,孩子也不一定懂。但 是,我們不應該因為孩子聽不懂,就立刻糾正他。
就算方法正確,也不能強迫孩子接受,當下聽不懂也沒關係 ,改天再找適當的機會,重新做給他看。這的確不是一件簡 單的事。我告訴家長們「做給孩子看的方法」後,有位媽媽 告訴我她的感想。
聽到您說教導孩子要默默地、慢慢地以行動表示,老實說我 真的很驚訝。這也讓我想起過去每每在教孩子做事情的時候 ,我總是邊說邊生氣。
各位一定覺得這位媽媽還真坦白,而且滿懂得反省!大人教 孩子事情的時候,如果也像教大人那樣先用口述說明,當然 會行不通。因為孩子的理解力不如大人,而且孩子還無法自 由運用隨意肌去達成目標,所以動作會更緩慢。若大人不了 解孩子這種生理的侷限,一定會馬上動怒,就像這位媽媽一 樣,邊教孩子邊生氣,其實很多大人都是這樣。
另一位媽媽也覺得「邊教,邊被教」是種新奇的體驗。
不動口,只要默默地做給孩子看。但我就是會不自覺地插手 ,告訴孩子:「你做錯了!這樣才對。」到最後甚至還會跟 孩子說:「算了!算了!」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邊糾正邊教」。其實不只這位媽媽, 大部分的大人都習慣邊糾正邊教,導致大人越來越焦躁,孩 子也開始拒絕接受教導。這種惡性循環在大人與孩子之間只 會造成爭執而已。
蒙特梭利女士曾說:「大人與孩子之間就算感情深厚,也常 會處於鬥爭的狀態。」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不過近年來,教育界卻也被「被教,再教。」的歪理所控制 。有些老師或父母以尊重孩子的自發性,或鼓勵他們從錯誤 中找尋自我為藉口,逃避教導孩子的責任。從小寶寶在地上 爬到用雙腳行走的過程,可以驗證這種教育方針是否正確。
小寶寶用盡全身的力量讓自己用雙腳站立,慢慢地學習怎麼 走路。雖然總是馬上就跌倒,但不管跌倒幾次,他們都會再 站起來繼續嘗試,真令人感動。自然的力量引導孩子學會「 走路」。「自然」不會責怪孩子「為什麼跌倒了?」也不會 糾正他們「不是那樣走,應該這樣走才對!」反而會在孩子 每次跌倒的時候不斷為他們「加油」。就算失敗,也只會激 勵孩子「再一次!」、「再一次!」
當他們學會用雙腳移動身體,雙手就變得更自由,並開始試 著用「手」去探索世界。孩子懂得運用「雙手」後,就開始 進入大人們創造的文化世界。為了在複雜的世界裡存活,孩 子必須學習「如何運用雙手」,教導他們就成了大人的責任 。在這之前,「自然」是孩子們最棒的老師,此後大人就是 他們的老師。大人必須把日常生活中的行動逐一透過簡單的 方式教給孩子。
大人有「教導」孩子的義務。但,現今的社會卻主張「被動 」的教育謬論,加上幾乎全自動化的生活環境,使得越來越 多人認為就算不教也沒關係。大人們已經漸漸忘記在日常生 活中可以教導孩子什麼。
孩子們想學會「怎麼做」,不管是怎麼穿脫衣服、怎麼吃飯 、怎麼整理、怎麼打掃或洗衣服、怎麼打招呼及其他禮節, 這些他們真的都很想知道。但是大人們卻搶著替他們做,買 英語教學DVD,要他們乖乖坐在電視機前看,甚至親自開 車送他們去學才藝。
幼兒期最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日常生活中的事 。教導的過程中就算出現失敗的情況,也請以耐心與愛心, 守護、鼓勵他們直到成功為止。
當你忍不住想生氣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邊教,邊被教」 。
文章來自《放手讓孩子做》一書當中
作者:相良敦子 譯者:連雪雅 出版社:三采
網址來源http://www.books.com.tw/ exep/prod/books/ show_series.php?item=001042 1423&page=1
圖片來源http:// www.yuerzaixian.com/html/ yezs/zj/2554.html
請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
「為什麼不會呢?」
「你到底要媽咪說幾次?」
「就是這樣,很簡單啊!」
……你常對孩子說這些充滿負面情緒的話嗎?
每天除了照顧小孩還得兼顧工作,說話的語氣就常會不自覺
當孩子逐漸習慣這種說話方式,就會慢慢地養成消極敷衍的
老是被罵的孩子,真的是不會做嗎?難道一直被罵,他都不
別把孩子想得那麼糟!孩子們只要過了一歲,就算你不說,
那麼,他們為什麼會變得不願意自己做呢?
人體有隨意肌和不隨意肌這二種肌肉,隨意肌是依個人意志
不過,這時候的孩子還無法自由運用隨意肌。就算「想做」
因此,大人必須告訴他們「怎麼做」,但是要讓孩子明白怎
想告訴孩子「怎麼做」,必須有技巧地「做給他們看」。有
某位從事幼保工作的老師曾與我分享過她的親身經驗。
大人總以為既然自己做得到,孩子一定也沒問題。於是常對
某天,在別人的介紹下,看了相良小姐的著作《媽媽,教教
了解這件事後,我告訴自己,在教孩子的時候,除了要常對
現在,我能夠發現孩子們對什麼感到有興趣,對什麼會很投
(大槻英美)
傾聽孩子的主張,回應孩子的心聲,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心態
「我想自己做,但我做不好!」、「到底該怎樣做?教教我
孩子因為「還不會做」而處於弱勢,而「已經會做」的大人
孩子因為不知道「應該怎麼做」而感到困惑。他們只是希望
孩子會從失敗中學會,所以請勿輕易動怒!
不是邊糾正邊教,而是「邊教,邊被教」。
蒙特梭利女士參加某場需要口譯的演講時曾提及「邊教,邊
只見蒙特梭利女士緩緩地又說了一遍:「邊教,邊被教。」
蒙特梭利女士微笑地說:「不要邊糾正邊教,而是要邊教邊
短短的一句話包含了二種訊息。第一,大人無心的糾正會使
有時候,就算用最簡單的方式慢慢教,孩子也不一定懂。但
就算方法正確,也不能強迫孩子接受,當下聽不懂也沒關係
聽到您說教導孩子要默默地、慢慢地以行動表示,老實說我
各位一定覺得這位媽媽還真坦白,而且滿懂得反省!大人教
另一位媽媽也覺得「邊教,邊被教」是種新奇的體驗。
不動口,只要默默地做給孩子看。但我就是會不自覺地插手
這位媽媽就是典型的「邊糾正邊教」。其實不只這位媽媽,
蒙特梭利女士曾說:「大人與孩子之間就算感情深厚,也常
不過近年來,教育界卻也被「被教,再教。」的歪理所控制
小寶寶用盡全身的力量讓自己用雙腳站立,慢慢地學習怎麼
當他們學會用雙腳移動身體,雙手就變得更自由,並開始試
大人有「教導」孩子的義務。但,現今的社會卻主張「被動
孩子們想學會「怎麼做」,不管是怎麼穿脫衣服、怎麼吃飯
幼兒期最重要的事,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日常生活中的事
當你忍不住想生氣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邊教,邊被教」
文章來自《放手讓孩子做》一書當中
作者:相良敦子 譯者:連雪雅 出版社:三采
網址來源http://www.books.com.tw/
圖片來源http://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2012年6月2日 星期六
DD speak English
連著2週,DD 陪哥哥姐姐去上英文繪本,今天,DD 跟 Teacher Paul 說Good morning,下課時,姐姐拿著 Paul 送DD的貼紙,看到 Paul 下來,還跟Paul 說 Thank you,雖然當時小朋友多, Paul 沒有聽到,但 DD 進步很多,要離開時,還跟May Wangsay good bye ^^
另外,今天回到家,媽媽問哥哥,今天繪本聽不聽得懂,因為這次媽 媽很混,沒有事先預習,哥哥居然說聽得懂,之前在電視上看過影片 ?? 又跟我說瘦國王和胖國王,嗯,今天的故事不是 mommy don't know my name?
另外,今天回到家,媽媽問哥哥,今天繪本聽不聽得懂,因為這次媽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