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122:15:05來源:作者:【大中小】評論:0條點擊:169
原文:http://www.zhaopinhui.info/jiaoyulunwen/200901/11-11868.html
幼兒天生好奇好問,但對科學本身的探索欲望卻來自教師的培養。曾經有這樣一首詩:“發明千萬法,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這首詩不僅強調提問的重要性,更強調了提問的技巧。在科學教學實踐中,我深切感受到,活動中的提問,不僅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門藝術,問題設計得好,教學環節會一環接一環,層層遞進,教師的主導,幼兒的主體就能淋漓盡致地體現,可以啟發幼兒的思維,充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問題設計不當,就會造成過程零散、脫節,啟而不發,變成教師毫無價值的自問自答。
過去,在科學活動中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提問,如:“這是什麼?”“是不是啊?”“好不好啊?”其答案是限定的,唯一的,這是一種封閉式的提問;現在我們更多提倡的是開放式的提問,如:“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辦法?”“你覺會怎樣?”等等,沒有限定的答案,能充分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
老師如何向幼兒提出有品質的問題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影響幼兒的思維操作方式,活動中的有效提問該注意哪些呢?
一、提問的語言應有吸引力,激發幼兒的興趣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完全是憑他的興趣所為,對教學活動中所接受的知識是由教師的一個個提問,通過討論、實踐、操作而來的,教學中的提問,融設問、探究、質疑為一體。我們在設計提問時,要通過自己精巧創設的問題,結合恰如其分的語氣及表情等態勢語言來誘發幼兒對問題產生興趣,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深入到問題的探求中去,萌發出學習、探究的欲望。如在的科學活動《有趣的水》中,比較牛奶和水的不同從而使幼兒理解水是透明、無色的這一特徵,如果僅僅說:“請你們看看比比,這兩杯水有什麼不同”,那麼有的幼兒的注意力就不會馬上集中過來,有的也僅僅是迫于教師的指令而看而想。如果換一種說法:“牛奶寶寶和水寶寶都躲在玻璃瓶裏,想請小朋友來看看,它們兩位有什麼不同”。擬人化的語言一下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幫助兩位“寶寶”解決問題的願望產生了,幼兒的探索積極性也就調動起來了。又如在活動《聽一聽,猜一猜》中,利用玩具排隊的情節來進行,提問的語言運用了類似於體育比賽中的“裁判員”“挑戰”“勝利”等詞語,一下子就使活動的提問變得豐富、形象起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許多。
二、提問要有層次性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善於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有淺入深地思考問題,並逐步加以解決,以激發幼兒的學習動機和興趣,提問中,可以逐步增加問題的難度,而不是提第一個問題就讓幼兒望而生畏,失去學習的興趣;還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順序和層次性,以使幼兒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也同步地得以訓練和提高。如在活動《影子》的提問:“小朋友,你們見過影子嗎?什麼時候會有影子?還有什麼東西也有影子,為什麼會有影子?”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充分發揮,然後和小朋友一起做實驗,瞭解影子的形成,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怎樣來改變影子的大小和形狀?”隨著問題的層層深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實踐,尋找答案:物體不動,光上下左右前後移動都會改變影子的大小和形狀,這活動,從經驗入手——找原因——發現變化——引伸學習,一步步加深學習,充分體現了提問的層次性,在幼兒原有的水準上步步深入,擴展了幼兒的充分想像,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同時,概括性提問也比較重要,如《影子》的活動中幼兒通過操作和實踐以後,已瞭解到人、房子等不透明的物體在太陽、手電筒、蠟燭等發光物體的照射下都會留下一個陰影,就可向幼兒提問:“影子是怎樣產生的?”請小朋友把自己的操作實踐過程簡單地講述一下。這樣使幼兒既認識了光和影子的關係,並學會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操作、實踐、觀察後得出的結論,又使幼兒的具體直觀思維逐步向抽象概括思維發展。一個個提問由易到難,一個個環節緊緊相扣,一個個層次清晰明瞭,教師教得輕鬆,幼兒學得愉快。
三、提問要能引發幼兒的想像、推想
想像是思維跳動的火花。在探索問題時,要尋求答案,還可引導幼兒利用得到的知識進行推想。在這裏,教師的提問尤為重要,例如:在讓幼兒認識浮力時,幼兒希望知道船是不是無限量地載人,我給他們做了一個實驗,把塑膠盤子放在水中,並提問:
(1)“這只盤子放在水中,能像船一樣浮在水中嗎?”
(2)“請仔細看,我把石頭放在‘船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3)“請一個小朋友上來幫老師往‘船’裏放石頭,你們想想看,船還會浮在水上嗎?”(讓幼兒推想,並問:“為什麼?”)
(4)“加上四塊石頭時,‘船’怎麼樣了?為什麼‘船’沉了?、”
(5)“如果是真的船,能不能無限量地載人?為什麼?(進一步推想)
幼兒根據觀察得出的事實就可以推想出船超載也會下沉。教師以提問一步一步地循循善誘,讓幼兒思考、回答,這樣,他們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就會增強。
四、提問後給幼兒候答的時間,拓展幼兒的思維
提問與回答之間應隔一定的時間,讓幼兒有較充分的時間考慮答案和組織語言,對不同的問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應有所不同。簡單的問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可相對少一些,如“你看到圖片上有些什麼,你在桌上的玩具盆裏發現了什麼。”有些較為複雜的問題留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可相應延長,如活動《潛水艇為什麼能浮沉》中,在幼兒獲得初步沉與浮的經驗後,提供輔助材料,讓幼兒進一步探索、嘗試“沉下去東西怎樣變浮?”讓幼兒用個別、小組討論的方法相互啟發,提問後幼兒回答的答案,有時後會讓人莫名其妙,教師也不必太著急,應鼓勵幼兒重新思考,給予他們時間,也可以通過追問,給他們一個思考、補充說明的機會,也許這一次孩子能夠說得很好,那自然很好,也許他們說不清,但多少能給我們一些“線索”,給幼兒候答的時間,同樣也給了我們一個思考,推測孩子的想法和相處恰當的反應方式的時間。
陶行知先生說的好“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這充分說明了提問在教學活動重要意義。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理解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巧妙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幼兒思維的興趣,加快幼兒由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進程,更是發展他們思維、保證和提高課堂教學品質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應充分重視活動中的有效提問,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實踐、反思、修正、並通過反思、修正總結,從各類教學活動中發現更多的提問技巧,做一個睿知的幼兒教師,讓提問更精彩!讓活動更絢麗!在精彩的活動中真正為幼兒撐開智慧的天空!
佛山市南海區機關幼稚園杜翠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