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發3歲前孩子的智力有很多學問,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創造性地通過各種方法去引導孩子,也可以通過看書,看雜誌來獲取開發孩子智力的方法。本文為廣大父母朋友總結了幾點應該注意的問題。
1、要正確理解智慧的內涵
不少父母認為孩子能多背幾首唐詩、多識幾個漢字就是智力好,於是強迫孩子去背詩、識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實這些父母所認為的智力只是記憶力,是智力多種內涵中的一種。
智力包括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觀察力、注意力和創造力。因此,開發孩子的智力應從多方面入手。比如,讓孩子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生長過程中出現的變化;讓孩子自己製作小模型;讓孩子自己重新裝配被自已拆散的鐘錶或玩具等。
2、發展孩子的動作
孩子的動作的發展與3歲前孩子的智力發展密切相關。3歲前孩子動作的發展有一個從大到小、從粗到細的過程,比如,孩子剛開始時只能用整個手或手臂去 拿東西;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就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拿很細小的東西。孩子的這種動作變化是與大腦層運動神經的發展相一致的。多讓孩子拿取各種小東西、 小玩具,讓孩子去觀察各種事物,既可以通過動作和活動去促進大腦神經的成熟,也可以讓孩子在拿取物體的過程中知道各種事物的性質,如鐵是硬的,鹽是鹹的, 杯子裏的水是燙的,讓孩子增長了見識和經驗。因此,父母不要過分限制孩子的活動,應該放手讓孩子去摸、爬、滾、打,讓他在活動中增智力、長見識。當然,在 讓孩子自由活動的過程中,應讓孩子注意安全。
3、要注意3歲前孩子的語言的發展
語言是智慧發展的基礎。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從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要給孩子講故事,閱讀優美的文章,不斷地對孩子說話。
雖然在1歲以前孩子不會說話,但是他能聽懂別人說的話。對1歲前的孩子進行言語刺激有利於孩子語言的發展。等到孩子會說話時,父母可以採取與孩子談 心的方式訓練孩子的語言能力。父母還要給孩子看的書籍(最好是生動有趣、圖文並茂的書),為孩子配備優美的配樂詩(散文、故事)的磁帶,讓孩子在娛樂中學 習語言,增長智力。父母還要以與孩子一起閱讀,去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這既有助於豐富孩子的語言,也有利於密切親子之間的關係。
4、不要以賞罰和物質報酬的方式去刺激孩子智慧的發展
對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熱情是影響孩子智慧的重要因素。不恰當的賞罰和物質報酬會降低孩子對事物的好奇心和熱情。如果父母想對孩子的進步予以鼓勵,可以 給孩子買一些有利於滿足其好奇心的、能讓他自己看的書籍,不可對孩子事先允諾物質報酬的多少,而應讓孩子體會到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斷求知是一種快樂,是 自己的事,無需外在的刺激。
來源:太平洋女性網
‧ 可以跑跑跳跳,踮著腳尖走路,自己上樓梯,學習騎三輪腳踏車。
‧ 能自己使用餐具吃飯。兩歲以後,可以嘗試自己脫掉鞋襪和已經解開鈕釦的衣服,兩歲半後可自行脫掉或拉上有鬆緊帶的褲子。
‧ 會熟練地用筆塗鴉畫圈,一頁頁地翻書,會串大珠子、拍打揉捏黏土。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可幫助他大肌肉的發展,孩子的靈活度與平衡感也會更好。
‧ 孩子正在學習靈活運用手指的能力,凡事喜歡自己嘗試,你可以多讓他自己練習吃飯、脫掉衣物。
‧ 當孩子嘗試自己動手做某件事時,無論結果如何,父母都應該以鼓勵的態度,肯定他的嘗試。
孩子的不小心 如果孩子不小心弄翻食物,不要生氣、罵孩子,因孩子正在學習,若有疏漏也是正常的。 (1) 為他準備材質及大小適合他使用的物品,如:塑膠餐具、杯子、小水壺。 (2) 鼓勵他多嚐試,多提供他練習的機會。 (3) 肯定他的嚐試,跟他說:「好棒!你願意自己試試看,以後你一定會愈做愈好!」。 |
■認知能力發展
‧ 孩子能分辨物體的大小、形狀及紅、黃、綠三種顏色,還可以進行簡單的配對。
‧ 孩子瞭解生活中的事物有不同的功用,會嚐試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生活中的物品,如:洗澡時,孩子會把身邊所有可以拿到的東西,都放到浴盆裡,看看會發生甚麼事情。
■父母可以做的事…
‧ 準備黏土、積木、蠟筆、紙、保特瓶等各種安全多樣的素材,讓孩子可以進行自己動手操作的活動,只要孩子不會傷害到自己或別人,也不會破壞物品或環境,怎樣玩都可以。
‧ 盡量多提供孩子探索、操弄各種生活物品的機會,就算是不要的空瓶子,對孩子而言都是很好的玩具。
‧ 鼓勵孩子發問,引導他自己解決問題,或帶領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
背誦不是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 要求孩子背誦唐詩、三字經並非不可能,只是孩子並不了解唐詩、三字經的意義,所以背完很容易就忘,並無益學習,反而剝奪了孩子從遊戲中探索學習的機會。真正有益孩子學習的方式是: (1) 遊戲學習:在扮家家酒時,練習人際互動。 (2) 動手操作:為了遊戲,自己動手製作道具。 (3) 問題解決:遊戲時遇到問題,想方法解決。 (4) 對話討論:有助孩子了解自己遭遇的問題。 |
■語言溝通發展
‧ 能理解簡短的語句,回應爸媽的簡單指令,並且了解否定句的意思。
‧ 會用簡單的句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如:我要尿尿、我肚子餓,但很少使用形容詞、副詞,即使有時看起來好像有,如:說出「老婆婆」、「小白兔」,實際上孩子是把整個詞看成一個整體單位。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孩子愛模仿成人說話,多在生活中與孩子對話,他自然而然就會學到正確的表達及溝通方式。
‧ 儘可能安排每週一次以上的親子共讀時間,跟孩子一起閱讀圖大字少的繪本或生活故事。
‧ 為孩子慎選電視節目和錄影帶,避免他學到不雅的詞彙與不當的語言表達方式。
別跟孩子說教 別跟三歲以下的孩子說大道理,因為他聽不懂,下次仍可能再犯,如果採打罵的方式,他也不知道自己該做甚麼才對。建議您可以: (1) 直接以行動示範甚麼是該做、可以做的事情,如:發現孩子用大人用的原子筆在牆壁塗鴉,爸媽可示範如何使用適合孩子的粗筆,在適合的地方上塗鴉,如:屬於孩子的畫冊。 (2) 讓孩子承擔自己行為帶來的後果,如:孩子堅持要自己拿湯匙吃飯,剛開始可能會舀不到東西,或食物還沒送到口就掉滿地,幾次失敗之後,就會因為肚子餓,要爸媽餵他。 |
■社會情緒發展
‧ 孩子會想和其他孩子一起玩,雖然實際上是各玩各的,但仍會注意彼此的遊戲,有時會短暫參與對方的活動。
‧ 恐懼的情緒增加,怕黑、怕獨處,容易嫉妒新生的弟妹,會用大哭大鬧的方法表現不滿的情緒。
‧ 孩子能短暫聽從成人的警告或提醒,但自己的想法變多,喜歡說「不」,追求獨立自主。
■父母可以做的事…
‧ 帶他到社區公園,鼓勵他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教他學習遵守簡單的規範,如:「分享」、「排隊」。
‧ 學習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鼓勵他表達情緒,透過說故事及遊戲,幫助他認識、抒發情緒。
‧ 傾聽孩子的想法與意見,尊重他的感受,給他 更多選擇的機會,但不能任意放縱他。
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 如果孩子一直大哭大鬧,父母先不要發怒,可以試想引發孩子哭鬧的可能原因,不要一直質問孩子,也不要打罵孩子,這樣孩子會更不容易說出自己哭鬧的原因。 建議你可以蹲下來抱他一下,輕拍他的背,等他哭聲平息、情緒好一點時,再以和緩的口氣跟他說:「爸媽知道你心情不好,你怎麼了?來,跟爸媽慢慢說。」、「如果你一邊哭一邊說,爸媽聽不見你在說甚麼,也不知道要怎樣幫你…」,孩子的情緒可能就會緩和一些,並試著說出他怎麼了。 |
■ 爸媽的Q & A
1. 孩子凡事都說「不」,該如何處理?
‧ 孩子說「不」,是必經的成長歷程
爸媽可能會因為兩歲左右的孩子愛說「不」,而覺得困擾。其實2到3歲的孩子特別愛「唱反調」,這是正常的發展過程,爸媽可以提醒自己,少跟孩子說:「不可以!」多跟孩子說:「你可以做甚麼。」、「你可以試著做做看甚麼。」相信孩子說「不」的次數也會愈來愈少。
‧ 喜歡追求獨立自主的兩歲孩子
兩歲以後的孩子,因為有了自主行動的能力,喜歡跑跑跳跳、爬上爬下、騎三輪車四處探索,生活中許多事都想要自己嚐試,如:自己吃飯、拿筷子、脫鞋、如廁。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不喜歡聽從大人的命令,即使做不好,也想自己做。
只要注意安全的問題,父母可以讓孩子試試他想做的事,在一旁陪伴就好,如:在平坦空曠的地方,讓孩子練習騎三輪車,讓孩子有充分機會練習,無論孩子做得怎樣,都不要用批評取笑的方式否定他,免得他因為挫折感而放棄嚐試,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就肯定他:「你做得很好,下次會愈騎愈好、愈騎愈遠!」,這樣可以使他對自己充滿自信,培養出願意自我挑戰的特質。
‧ 順應孩子的發展與個別特質
父母如因安全或整潔問題,限制孩子對環境的主動探索,可能會造成他變得非常被動,或變得更愛反抗大人。孩子必須藉由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證明自己是個有能力的人,建議父母可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讓他藉由探索環境了解或發展自己的能力。
除了順應孩子的發展需求之外,教養孩子也需要順應孩子的個人氣質傾向,如:活動量大的孩子,需要更多的運動,才會更有利於他的發展。
2. 我家的孩子很偏食,怎麼辦?
「小宇很挑食,只愛吃甜食,不喜歡吃菜吃肉,令人擔心他的營養與健康問題。」
‧ 飲食問題帶來的健康問題
飲食習慣不良的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是脾氣暴躁,而吃了太多高糖高鹽、高脂肪高熱量的油炸食物,容易導致肥胖症,未來還可能因為血醣過高,引發糖尿病。
有些父母以為孩子小時候胖沒關係。其實,如果小時候沒有養成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長大後更容易愈發胖,可能造成呼吸不順、肺活量不佳及其他心血管疾病。而且肥胖容易使人自我形象低落,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 讓孩子不偏食的五大良方
(1) 吃飯前,不要讓孩子做劇烈運動。不可以零食代替正餐,如果孩子在正餐前肚子餓,可以改給他少量水果、牛奶止飢。
(2) 孩子不想吃東西時,不要硬性要求與逼迫,選在孩子最可能餓的時候,給他食物,而且盡量少量多餐。
(3) 改變食物烹調的方式,如:把青菜剁碎,跟餃子皮或餡攪和在一起,或以鮮豔的食物色彩或裝飾可愛的餐盤提升孩子吃的興趣。
(4) 讓孩子參與烹調食物的過程,如:幫忙攪拌,鼓勵他吃看看自己製作的餐點。
(5) 用聊天或繪本說故事的方式,鼓勵孩子嚐試新的食物,讓孩子明白飲食習慣與身體健康的關係。